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右图),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A.重视农业的发展 B.商业发达 C.手工业发展 D.商帮兴起
【解析】选A。本题考查清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
王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开荒执照”说明清政府鼓励开荒,增加农田面积,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下列没有生活在康乾盛世时期的皇帝是 (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 )
【解析】选D。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局面。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四十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到嘉庆皇帝在位时,国力下降衰败之象越来越明显。
3.下列不属于康熙、雍正、乾隆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奖励开垦荒地 B.重视兴修水利 C.大规模治理黄、淮水患 D.推广农业生产新工具
【解析】选D。康乾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4.(2024· 南阳联考)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栽培,这就是 ( ) A.棉花、烟草 C.甘薯、玉米
B.大豆、玉米 D.西红柿、马铃薯
【解析】选C。原产于南美洲的甘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在明代(16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拓展延伸】高产作物的输出推广和我国人口增长的关系
17世纪时,马铃薯(又名土豆)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筱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5.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D.商业都市的兴起
( )
C.商业的繁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歌谣中丝、棉、瓷、盐、木材、茶等可以看出是手工业的发展。
6.赵晓明在查找清朝手工业发展的盛况时,找到了以下材料,这说明清朝前期哪一行业的发展突出
( )
A.丝织业 C.印染业
B.棉织业 D.制瓷业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中“习织”“机杼”“广纱”等信息可判断是丝织业。
7.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下列对商业繁荣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
A.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 B.陆路、水路交通发达
C.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繁华 D.晋商、徽商等大商帮的推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商业繁荣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繁华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不是原因。
8.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 )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解析】选B。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9.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D.全国性市场
C.区域性市场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汉口、朱仙、景德镇的繁华属于城镇市场。
10.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11.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口突破了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是
( )
B.康熙时期 D.乾隆时期
A.明朝末年 C.雍正时期
【解析】选D。明朝鼎盛时,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战乱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康熙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2.清朝前期,造成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快速增长 C.手工业发展
B.开垦荒田
D.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A。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人口统计简表
时 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九年(1670年)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材料二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 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六十年(1721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6.88亩 8.26亩 8.13亩 2.51亩 全国人口统计数 1 920万人 1 939万人 15 000万人 31 000万人 材料三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1)依据材料一,说明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简要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的社会现象。依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3)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口增长及带来的影响。第(1)题由表格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分析原因时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传统重农思想的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归纳,第二问从人地矛盾角度思考。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平衡、经济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等角度回答。
答案:(1)趋势:人口大幅度增长。原因: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言之有理即可)
(2)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意思相近即可)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3)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一练达标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