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视野下中小学校治理体系改进之思考
现代学校治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教育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并通过完善管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服务为上,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此,把“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学校的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国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指明了方向。现代学校的建立必须是新型的、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它涉及学校与内外部各类组织或个体关系的系统变革,涉及学校和社会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以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多个维度关系的重构或调整。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提升中小学校的治理成效,是实现我国中小学校现代化的 关键。
一、现代学校及其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学界和教育界就对现代学校概念的界定存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1]。我们认为,现代学校的概念应该表达出它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教学场所层面。
关于现代学校的特征,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服务化。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理念的不同。现代学校必须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升学,而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使学生形成具有终身发展的能力与潜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教育公平化。现代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尊重和力求满足各类学生的教育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多元发展。特别是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习予以关注与支持、平等对待学生个体化学习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公正、客观的个人操行及学业评定,体现现代学校的“人本”“公平”的特征。
(3)教育人文化。现代学校与传统学校死板僵化的管理不同,着重让教育具有人性化、人文化。每一个人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关心、关注,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更加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精力充沛地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与学习中去,深入思考,集思广益,探索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之路。
(4)管理民主化。现代学校管理的民主化,首先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具有民主的理念;其次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
方式,这种管理充分体现在对家长、学生、老师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民主关系上;再次是体现为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实行民主的方式,如教代会、家长委员会、校务会等民主监督与执行机构。
(5)社会学习化。这种社会学习化不仅推动学校内部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力的提升,还能推动社区人士以及学生家长能在各自的相应领域的学习力、工作力的持续提升,并能够成为学校所在社区中学生家庭和社会团体等各种组织的发展,带动它们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进而形成学习型社区乃至构建成学习型 社会。
通过对上述现代学校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是指在知识经济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为指导,以管理民主化为手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针,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场所。
二、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途径的思考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正职校长总数超过57万,再加上副职校长和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校长的总数超过了100万。如何加强校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建设
和管理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推进现代学校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数亿个家庭的发展和幸福,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质量。从现代学校建立的角度,我们中小学校现代化治理的关节点是推进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中小学校校长管理专业化包含两方面:政府管理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化和中小学校校长治校的专业化。 1.政府管理中小学校专业化治理的完善 (1)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得益于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学校发展与政府监管关系又出现不适应的矛盾,制约学校的发展。按照《纲要》要求,构建新型政、校关系不是要学校摆脱政府的控制和管理,而是要进一步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学校与政府各自职责,使学校和政府更加顺畅地发展。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校长专业组织(以及其他专业组织)的发展,这不仅是校长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客观需要,也是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程度、方式和内容的需要。首先,政府要构建一个懂基础教育基本规律与内部管理、专业能力强的教育管理队伍来从宏观上管理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教育计划,对学校实行间接管理,不去干预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其次,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改变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方式与评价标准,不能按“官”的制度与思维来选拔、使用、培养与考核中小学校校长。校长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职业,而不是职务。
(2)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制度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林明地教授认为,获得校长专业证照“是校长进入校长职位,处理校长工作的允许状,代表其在专业上完成某种课程,通过考验,且在法律上具有资格,足以胜任”[2]。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是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业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校长的基本要求,是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士获得校长工作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校长职业资格从制度上保证了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当前,国家虽然相继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等与校长任职资格认证相关的文件,但是我国大陆地区对校长职业准入的要求只能做到“持证上岗”,这个证是“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而非“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从校长人选的学历水平、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水平、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等方面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控制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实行校长职业资格制度,中国香港于2002年9月就已实行,英美等国甚至更早,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借鉴。 (3)建立健全校长
现代学校视野下中小学校治理体系改进之思考-教育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