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8最新版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 正式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掌握]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P171

一: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策略、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策略(制定认知计划)、监视策略(监视计划的执行)、调节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三: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指:学习时间的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的

设置策略、学习努力和心理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掌握]84.学习策略的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P174 [了解](二)85.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P175

★86.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得(三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事物的模拟性现象)言语直观)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实现)、

知识的提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迁移) P176

[掌握]87.知识的分类:感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对事物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分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

理想: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通过思维活动获得);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程序性: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也称操作性知识),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指独立、具体的知识,分为术语知识和具体事物的知识;);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P175 (三)88.技能的含义与种类 P177 [理解]88.1含义: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符合法则活

动方式。

[识记]88.2种类:(1)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 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运算和记忆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掌握]89.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P178

[掌握]90.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定模整熟) P180 (四)[掌握]91.解决问题的历程:发现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经验)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表正征,深层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选择适当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P182

[识记]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P179 [识记]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P183

[理解](五)94.品德与道德的界定:(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

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2)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3)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有阶级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4)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5)偶尔的道德行为不能看为品德,品德有外部的道德行为,还有相应的内部道德行为需要,二者统一才是品德 P183

[识记]9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情感的高级形式,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P184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 11 -

(1)前习俗水平,包括 惩罚服从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 习俗水平,包括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认为: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在20岁后出现,少数人 P184

[识记]97.良好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P186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理解](一)98.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195

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的诱因,不等于学习目标) [明确]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1)对学习过程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 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P196

[识记]100.学习动机(1)培养:①将之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③设置榜样,发挥榜样的师范作用 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⑤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⑥引导学习正确积极归因;

(2)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②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

动机作用为辅③利用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恰当评价④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⑤合理设置课堂,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⑥妥善进行奖惩⑦适当进行归因训练⑧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P196

[了解](二)10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P197

[掌握]102.维纳的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

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

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维度)、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等三个维度之中。P197

[识记]103.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2)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期望

的影响,(3)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影响,(4)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 P197

[明确]10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性:不同的归因导致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

和失败的不同期望,影响个体对其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理解](三)10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性。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状态P198

[识记]106.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

(1)教学中注意的组织:①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

教学;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2)注意力的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P198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理解](一)107.人格差异的含义 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

格特征差异。 P202

[掌握]108.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 12 -

(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P202

[理解](二)109.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

的不同方式。 P203

[掌握]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 赫尔曼·威特金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

容易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

物做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P203

[掌握]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整体性策略学习,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

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系列性策略学习,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P203

[掌握]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

和幻想之中,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于孤僻与害羞。

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

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

(2)外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P204

[理解](三)113.学困生的含义: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P204

[明确]114.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的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的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他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P204

★115.学困生的教育措施:(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

望进步,只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真挚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要挖苦学生,不要对学生轻易下结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2)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让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要培养学困生的

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3)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学困生一般是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收到歧视,表现出满不在乎、反

抗或者疏远,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爱他们,宽容他们,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这是转变学困生的最佳途径。 P205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一)116.心理健康的含义:就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P208

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识记]1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

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P208

[识记]118.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P208 [识记](二)1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1)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 2)方法: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个别咨询与辅导;

- 13 -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的渠道。P210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理解](一)120.法的含义: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具有规范性、国

家意志性、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P215

[识记]121.法的特征:规范性(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有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和应为模式)

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法产生的途径),体现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

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守)

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包括效力对象的广泛性(法针对任何人)和效力的重复性(法可以反复适用)程序性(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现程序的规范,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基石)P216

[了解]122.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是所有诠释的共同点是:认为法的渊源主

要指法的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

分为:正式法的渊源与非正式法的渊源P216

意义: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助于解决什么样的国家机关有权产生什么

形式的法的问题; 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法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法的渊源适合于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P216

[理解](二)123.教育法的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是国家意志的结果,制定或认可是教育法的形成方式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强制性是教育法的本质特性

(3)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P217

理解124.教育法规的含义:指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

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是兴办教育所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P217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125.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P215

[理解]125.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形成的社会关系(2)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而存在

[识记]125.2特征:(1)首先是由法律规范所明确规定的社会关系;(2)也是一种思想关系;

(3)规定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识记]125.3类型:(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

育关系; (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明确]126.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产生。是指主体按照(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变更。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双方关系发生改变; (3)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 P220

[理解](二)12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

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人,二是机构和组织,三是国家。P221

[明确]128.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行为能

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三种:完全行为能力人16或18周岁以上、限制行为能力人(10岁)、无行为能力人)

(2)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组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行为能力是指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P222

[理解](三)129.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P222

- 14 -

[识记]130.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2.教育行为,指作为和不作为;

3. 精神财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P222

[理解](四)131.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理解]134.权利和义务的含义:(1) 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包含权力和利益两方面。 (2)义务: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变现为主体必须做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P223

[识记]13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互缺;(2)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

对义务的承担;(3)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不能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4)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客体承担义务。P223

[识记]136.权利和义务的类型:(1)权利分类:据权利主体不同分为公民权利、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

据权力内容分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和诉讼权利;

据行使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绝对权和相对权)

(2)义务分类(对应权利):主体不同( 公民义务、国家机关和组织的义务、国家的义务)内容不同 (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义务使用范围不同( 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P223

[明确]137.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

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权力的分类:学生的受教育权(最基本,三种观点:生存权、公民权、学习权) 家长的教育权(影响因素:国家教育权力、

学校的教育权力、家长的权力意识及维护和争取自己权利的努力) P224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138.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理解]138.1含义: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

变现形式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P227

[识记]138.2类型:(1)按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2)按专门职能:一般性、概念性、原则性、规则性、

技术性规范;(3)按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4)按法律行为产生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5)按内容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P227

[识记](二)139.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

包括假定(法定条件,什么情况下生效)、处理(是主体明确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及要求做什么)、 制裁(违法后法律规范后导致的法律后果)三部分。P228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辅导书没有,但要求掌握):

[理解]140.教育道德的含义: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明确]14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区别;

(2)教育法规和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的保证;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 [识记]142.教育道德的作用?..

[理解]143.教育政策的含义: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

治实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P229

★14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1)联系: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②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

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③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具体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④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保证。

(2)区别:①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法规必须是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政策还可以是政党组织。

- 15 -

2018最新版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 正式版

[掌握]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P171一: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策略、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联系实际)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elyv4or5l0vngk58yua7wp9920csk00zr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