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课堂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的批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例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公式探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
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小结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课前,我让学生自主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我鼓励学生继续将圆转化成梯形或三角形
推导圆面积公式。)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问题和讨论】: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学生的“思”与“说”的关系
在课中,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将圆转化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并有两个小组进行展示盒简单的介绍,之后我做了评价和总结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实,学生的思考远远要比他们说出来的深刻的多,在此,我应通过“质疑”提出两个问题:1、转化时是怎样想到将圆沿着半径剪开的?2、将圆等分成奇数份可以吗?已经动手操作过、动脑思考过,我相信孩子们是可以回答的。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课前我鼓励学生将复习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或数学报,结果全班16个小组都完成了作品。但是顾及时间问题,我只让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我没有进行评价。(课后,我赶快补救。)很多次这样的经历,我认为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实践探讨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