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试卷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下列选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结构四大部分的是( )。 A.行为目标 B.课程内容 √ C.课时分配 D.教学建议
解析: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结构的四大部分分别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2.现代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是( )。①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④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解析: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提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可以看出,①②④符合。
3.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 A.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B.初步学会书写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 C.能用自己的话讲清酸与碱的区别 D.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解析:解析:只有B项的行为动词“初步学会”是指向技能性学习目标的。 4.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背景分析通常不包括( )。 A.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 B.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 C.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D.教学评估方法的设计 √
解析:解析:A、B项属于教材分析,C项属于学情分析。
5.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容易将食盐称为盐,或者将NaCl称为食盐。在学习盐的定义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盐不等于食盐”,引发学生的惊讶与好奇,教师的这种处理目的是( )。 A.创设认知冲突 √ B.发展多元智能 C.提供先行组织者 D.提供最优化教学
解析:解析:教师如此做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矛盾冲突,使其认真的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构建新的认识。
6.化学课程目标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应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不包括( )。 A.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B.学生校内学习的课时总数 √ C.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D.化学学科的特征
解析:解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中有明确阐明。 7.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NH 4 Cl的电子式为: √
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 D.对氯甲苯的结构简式为:解析:解析:A选项为方法是( )。
A.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 √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选项为D选项为 8.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
解析:解析:A项,“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发现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都属于此类。B项,“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学生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C项,“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特征,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把技能转变为技巧,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D项.“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9.在解答化学试题的过程中,学生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的是(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解析:解析: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因此,题干中,学生对其解题过程的监控和速度调节主要采用了元认知策略。
10.教师在讲授“硫酸浓度改变,其氧化性强弱会发生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挖掘的思想是( )。 A.物质结构决定性质 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D.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解析:解析:物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浓度的关系是根据量变与质变的思想方法。
11.在下列教学行为中,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最佳的一组是( )。①展示水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②播放“2007年无锡蓝藻事件”视频③用flash动画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④呈现酸雨造成经济损失的数据及空气污染指数的说明和图示 A.①②④ √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解析:①属于化学微观结构,②、④属于相关学科知识的图片、视频。只有③是适合在实验室里完成的。
12.掌上实验室由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整合而成,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掌上实验室特点的是( )。 A.便携 B.实时 C.准确 D.便宜 √
解析:解析:掌上实验室的特点:便携、实时、准确、综合、直观。
13.通常百分制规定60分以上及格,以下则不及格。某班化学考试采用百分制,如果全班所有学生成绩均在60分及以上,则全班及格,如果没有人考到60分,则全班都不及格。这种评价方法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标准化评价
解析:解析:相对评价是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绝对评价是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程度作出的判断;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而作出的判断。
14.反应A+B→C(AH<0)分两步进行:①A+B→X(AH>0)②X→C(AH<0)。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
解析:解析: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吸热反应:△H>0,H 生成物 >H 反应物 ;放热反应:△H<0,H 反应物 >H 生成物 。第一步△H>0为吸热反应,H 生成物 >H 反应物 ,即X的总能量>A+B的总能量;第二步,△H<0为放热反应,H 生成物 <H 反应物 ,即C的总能量<X的总能量;总的反应为△H<0为放热反应,H <H ,即C的总能量<A+B的总能量,生成物 反应物 所以选D。
15.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H 4 I(s),发生如下反应:NH 4 I(s) NH 3 (g)+HI(g)2HI(g)
H 2 (g)+I 2 (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HI)=4mol/L,c(I 2 )=0.5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衡时,c(NH 3 )=6mol/L B.反应起始时固体NH 4 I是5mol C.平衡时HI的分解率为20% √
D.若改变反应起始固体NH 4 I的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时各气体浓度也发生改变
解析:解析:A项,平衡时,c(I 2 )=0.5mol/L,则需消耗掉HI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平衡时,c(HI)=4mol/L,说明在第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了c(HI)=1.0+4.0=5.0mol/L,因此平衡时,c(NH
3
)=5.0mol/L,A错误。B项,平衡时,c(NH 3 )=5.0mol/L,所以消耗的NH 4 I的量是5mol,但是因为
平衡时,NH 4 I的量没有给出,所以无法确定起始时NH 4 I的量,所以B错误。C项,平衡时,生成的c(HI)=5.0mol/L,消耗分解HI的c(HI)=1.0mol/L,所以HI的分解率为1÷5=20%,所以C正确。D项,固体的量不影响化学平衡,所以D错误。
16.下列选项中,实验仪器名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