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微医
一.组织概况
微医是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由廖杰远及其团队于2010年创建。借助互联网技术,微医为中国上亿用户提供可信赖的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
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为国人节省了6400万个工作日。
2010年微医从上海起步,专注院内就医流程优化,为百姓提供预约挂号、院外候诊、诊间支付等便捷的就医服务。据统计,6年来,微医平均为每位患者节省了1小时的排队时间。
2015年,微医开创性提出“团队医疗”概念,通过组建同学科、跨区域的线上协作组织,将大牌医生的品牌和技术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助力国家分级诊疗体系落地。每天,数万基层医生通过微医,获得大牌医生的实时在线指导和培训。
2016年,微医专注于构建“责任医疗组织(微医ACO)”,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携手全球药企和保险金融公司,为会员提供专属的健康医疗服务,帮助会员从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向主动的“健康管理”,乐享健康人生。
微医目前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营业务涵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
以线上的预约挂号为核心基础,发展和完善在线医疗的模式,如:在线问诊的模式(图文问诊,视频问诊,预约手术、免费咨询等)、在线预约流程(挂号预约流程优化)、医疗在线业务(在线的预约挂号,在线的处方、电子病例、医嘱、分级诊疗业务等)、交流社区(医生间的交流、医患交流、患者间的交流)。微医在做好原有功能(预约挂号)的基础上一直在做多个维度的探索,如今微医把重点放到了移动端,在web端展现的信息较少,基本只起到引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介绍
互联网医疗的探索走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连接医院,第二个阶段是连接医生,第三个阶段是在连接产业链。 连接医院 患者挂号难 连接医生 医患不匹配 互联网医院 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医学人工智能平台 人类医生能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极高地提升效率和准确度 医学人工智能需要从数据源、应用场景和技术三者入手,打通医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企业和机构的通力协作,借助源源不断的数据源训练 针对的问题 实施过程 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直连和号源托管方式,免费为医院开发面向用户的挂号预约功能。 微医基于分级诊疗提出“团队医疗”的概念,通过互联网突破空间距离,开展教育、培训、传帮带和会诊服务。此阶段偏向轻门诊。 互联网医院能提供类似实体医院的系列服务,并与药店开展深度合作。 连接医院阶段——2010年至2014年
起步于挂号网,预约挂号业务的开展是微医最原始的起点,一方面决定了其院内全流程优化的基因,另外一方面也建立起扎实的政府关系,同时拥有第三方的视角去审视和观察这个行业的发展,寻找机会从外围挂号服务切入医疗核心服务。
在第一个阶段,微医通过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直连和号源托管方式建立起挂号网站。预约挂号要求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同时由于需要连接不同医院的HIS,所有要求微医的网站系统要具有可剪裁性、可伸缩性、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适应于不同的硬软件平台。
连接医生阶段——2015年
寄希望于做轻、发挥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基本属性,而大三甲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不愁客源的行业现状,使得微医切入院内医疗服务的机会比较小。于是,微医基于分级诊疗提出“团队医疗”的概念,企图实现老带新、专家帮新晋、等级帮基层,通过互联网突破空间距离,开展教育、培训、传帮带和会诊服务。从本质上讲,微医是将自带患者流量的医生导流到平台。
在提供预约挂号的功能之后,微医集团着手开发分诊、检查、检验、查询、院内支付结算、诊后随访、建立联系的健康档案等功能,这就要求把医院的数据跟互联网安全地连接起来,微医为此创建了一套前置服务器,通过这种看上去感觉是实时的,其实是非实时的中间传递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安全的交换,通过全国部署的1700多套前置服务器把医院的内网的信息安全地跟外网实现了交互。
互联网医院阶段——2015年至今
微医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联网医院平台发展阶段。其进行规模扩张,通过落地互联网医院模式进行跑马圈地,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中心,计划在全国32个省市落地省市互联网医院,目前已经落地17家互联网医院,加速了扩张的步骤。
通过提供基础的信息平台搭建服务和顶尖医疗团队的组建积累了深厚的政府和医生资源,率先开始引入远程会诊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传统的“医疗+互联网”的升级改造。
在此基础上,开始对整个企业进行平台化升级,在基础层的互联网技术支撑医生协作和分级诊疗的平台的升级,拥有了互联网底层技术支撑能力,以及大数据等基础服务提供能力,从而围绕医生资源和用户规模拓展展开互联网医院落地和战略合作,进行整体模式的输出的同时,高成本地大量获取医生资源和患者用户,并逐渐导流到各地互联网医院平台之上,开始互联网用户累积和服务的二次开发和基础搭建,开始转变业务模式主体,从提供互联网医院搭建技术的实体公司,转变为为个人、家庭、企业医疗和健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
同时在硬件技术方面,退出健康云卡,希望把全生命周期,即从小孩子建档开始,到疫苗等一系列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存在一起,就诊和支付全在里面。微医把卫计委的密钥加载到手机的操作系统空间里面去,节省100亿左右的费用,可以和医保卡实现无缝对接,健康档案的存储是无限的,手机能存多少就存多少。微医打造的“健康云卡”能够实现病历的“无纸化”,复诊、换医院,可以不用携带病历本也没关系,通过手机NFC功能“刷卡”便能看到过往的病历记录。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功能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医学人工智能平台
2017年微医与浙大合作建立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将在三个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首先是基础数据的应用,通过采集日常行为数据,为用户制定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影像学数据,推进医生辅助诊断的效率; 第三点是基因组数据,涉及国家战略及生物安全的研究
睿医合作产品将会在微医平台上连接的 2460 家医院、26 万名医生和 1.5 亿患者和未来接入的超过 100 万家基层医疗点上运用,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微医7年以来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临床数据(电子病历、医学影像、历史健康记录、诊疗方案等)、购药数据、保险数据等等,也将为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和学习训练提供海量优质本土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推进睿医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是把大医院、大专家从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心电、影像、病理等医疗数据未来都将放在云端,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建立基础。微医目前已经连接了12000个基层医疗机构,每天有大量的影像数据上传云平台请求上级专家协助诊断。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图像数据、病例首先通过机器进行初审,再由专家进行复核,效率将提升70%以上,这是对专家时间和精力的解放。
二是面向基层医生的辅助诊疗。在成熟的人工智能工具协助下,约80%的常见病治疗和治疗方案可以按照标准诊疗路径完成。剩下约20%的复杂病例,则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协助进行诊断及诊疗方案制定。未来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后,微医平台上80%的诊疗由AI帮助基层医生,20%由专家指导医生。中国目前有超过100万基层医生,受学习路径、精力等因素制约,苦于无法提升诊疗能力,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将让基层的诊疗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让百万基层医生变身“超级医生”。
三是针对老百姓的自主连续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深入学习医疗经验,相当于专业的随身医生,可以作为每个老百姓自助健康管理的工具。通过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方式采集用户的体征数据,根据所有的数据、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形成整体健康画像后,由人工智能进行持续健康监测,并为用户进行健康状态分析,给出建议保健方案。
总结:微医发展的四个阶段离不开医疗数据的获取,HIS连接、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健康卡使用的NFC技术、人工智能等是其采用的最重要的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