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汪露
来源:《人间》2016年第19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各个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价值引领作用。对人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90-02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也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但是困难在于,在马克思著作里,并不能找到一个现成的关于‘全面’发展的完整定义,即对‘全面’发展的含义所作的既周全细致又条理分明的科学界定。我们只能通过马克思的有关言论来体会他对‘全面’的理解,从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规定来。”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实践是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这标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形成。马克思、恩格斯从1845年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因此标志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趋于成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新社会的特征将不仅表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表现为对社会生产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终,马克思形成了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这就代表人不仅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直观的生理需要,还有着区别于动物的人的社会性需要。当物质性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开始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精神需要。“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
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就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②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规律,也是一个逐渐由低往高发展的规律。总的来讲,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的需要来作为动力和源泉的,马克思总结为:“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③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④。恩格斯指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把人的能力看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所认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能力主要包括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的综合发展,即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紧密结合。人的智力的发展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体力和智力,人的能力还可以分很多种,例如,人的素质、潜力、自然能力、现实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存在着独有的社会性,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可以说人在本质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之间能够在心理、情感以及生活经验中对各种信息进行交流,获得成长,从而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这表现在不论是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或者地域,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都能够得到充分和丰富的交往和交流,从而结成一张全面的社会关系网,也由此增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依赖程度。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过于片面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个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权利,把大学生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性、强制性的单向注入,大学生成为缺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客体,而这种过于客体化的教育对象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方面的功能,从而严重地打击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过于狭隘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伦理教育。这种教育遵循着按部就班的循环模式,同时教育内容过于狭窄,缺乏发散性思维教育功能。它突出培养和塑造的是听话、服从、个性无差别的人,而体现人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往往不能受到重视,比较注重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仅仅是向人们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忽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了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忽视其塑造、激发作用,结果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削弱。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立足其社会性,从而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亲和力。
我们在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本,注重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既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又要以其为归属,坚持把他们看成主体。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在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大学生的兴趣、需要,增强亲和力,这样就更容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更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增强针对性。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那么个性发展也是畸形、片面的;个性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条件,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性发展思想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要忽视高校学生的个性,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展现的研究生群体。 (三)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
人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的历史,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在根本上决定于生产形式的状况,而且也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形式中,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历史的发挥。人的能力和潜力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地展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形式的状况是分不开的。新时期人的主体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在全面社会化、知识化、国际化的生产形式的基础上以全面发展的状态展示出来。从过去强调“以物为本”到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