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森林文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森林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地

森林是人类的发祥地,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基础。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文明从这里起源和延伸。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 “今世”四个阶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民食果苽蚌,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日燧人氏”。从有巢氏“构木为巢”,到燧人氏“钻燧取火”,让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都要拜森林之赐。到后来的神农氏“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中国“上古”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直至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突飞猛进,人类逐步摆脱了对森林资源的依靠。但是森林文化已经广泛根植在人类文化当中,特别是在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恶果及其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巨大障碍面前,人类将重新认识和反思森林文化,并实现其人与自然和谐本质。

森林是汉字的造字源

汉字大约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创造的。汉字三要素构成是形、义、音,是以象形、表义为基础的,其造字和用字方法无非是“六

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必定是多取材自然的。如“森林”这两个汉字里面有5个“木”,就是说许多的树木构成了森林,这是对森林最朴素的理解;园林的园字,繁体为“圜”,表义为围墙环绕的土(“土”)、池(“口”)、林草(“化”)。汉字中又以形声字最多,即所谓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就是依事物的类别,拿一个字作为形旁(意符),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比拟字音(声符),组合而成形声字。广袤的森林给造字的先圣丰厚的物质基础,以“木”为偏旁的汉字基本上与树木或木质有关,如“根、枝、杈、松、杨、桐、椅”等;以“艹”为字头的多为草本,灌木相关,如“茅、苗、萝、苹、茴、荠”等。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着的森林文化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讲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反映的是“天地之性”。如“水生木,木生火”,因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因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则因“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五行与天干地支相对,所谓“东方甲乙木”,甲木属阳,一般指森林大树,性质强壮;乙木属阴,指小树花草之类,性质柔软,皆为树木自然属性的演绎。阴阳五行说实质是借自然和谐的规律性诠释自然、人、社会需要和谐的哲学思想,至于用阴阳五行来搞迷信活动,实属附会和歪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撇开老子“无为”的消极思想,单看遵从自然规律的哲学态度,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柳树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如: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又有“留”的读音,后来成了象征离别的意象。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贺知章用碧玉比柳,把春风比为剪刀,形象地揭示了旱春嫩柳与和煦春风的关系,写出了美丽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有一首《竹枝词》,其这样描写杨柳:“日上朱接新雨晴,襄西春水毅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梧桐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比如在我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蓁蓁萋萋,雍雍喈喈。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

桐。在说到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宛雏,子知之乎?夫宛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由于古人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所以现在的人们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在以前的殷实之家,常在院子里栽种梧桐,不但因为梧桐有气势,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侧柏

古柏作为活的文物,被人比作是强大、伟大、忠心的象征,清代的曹一士曾写有《咏古柏》一诗:桃李艳春日,松柏黯无光。贞心结千古,誓不随众芳。侧柏在礼仪交往中,还是一种生日花。因为枝干也含有香味的油脂,也有将树枝当香料来燃烧的。香料在日本的香道包含了所有的意义,为了表白爱情而使用香料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它的花语是表白。爱的表白并非只是用言语表达,而想用行动来传递时,送一包精美的侧柏香料也是一种理想的爱情信物。 ◎国槐

《本草纲目》说:“槐之言怀也?熏怀来人如此也。”槐树?熏怀人之树?鸦槐花?熏怀人之花。尤其是清朝以后,海外游子大量增多,国槐因寓意“怀念家国”而备受海外游子青睐。成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说文》称:“槐,木也,从木,鬼声”。在古人看来槐树不仅神奇异常,而且有助于怀念故人,决断诉讼,是公卿的象征。周代朝廷种三槐

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对着三槐者为三公座位。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世在门前、院中栽植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龙口民间流传“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的民谣,有祈望生财致富之意。 ◎榆树

榆树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的古籍里有着许多关于榆树的记载。《诗经?陈风》有“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枌即是白榆,《尔雅释》里有“榆之皮色白者,名枌”的解释。《诗经?唐风》里还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管子》里也有“五沃之土,其榆条长”之句,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榆树虽耐干旱,但在立地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更表现出速生的特性。白榆和它的翅果,更是历代诗人吟咏的题材,汉乐府《陇西行》有“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白居易诗云:“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榆荚抛钱柳展眉”。韩愈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李贺诗云:“榆荚相催不知数,沈朗青钱夹城路。”欧阳修诗云:“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苏东坡诗云:“春风吹榆林,乱荚飞作堆。”“深红落尽东风恶,柳絮榆钱不当春。” ◎楸树

古人喜欢揪树高大雄健的风姿,尤爱淡红素雅的楸花。因此,楸树被作为名贵园林绿化树种,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

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地森林是人类的发祥地,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基础。人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人类文明从这里起源和延伸。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今世”四个阶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民食果苽蚌,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eemm7y04x2mdyx423a46cyp27lz4y01bp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