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吴茱萸—辛通下达以开郁结 生姜、大枣—温胃散寒补虚

2.肝胃郁热 数 症状——吐酸时作,胃脘灼热,口苦而臭,心烦易怒,两胁胀闷,舌红,脉弦 治法——泄肝和胃 代表方——左金丸加味 黄连—直折肝火

吴茱萸—辛通下达开郁结 白芍—敛肝养阴 竹茹—清热化痰 川楝子—行气导滞 鸡内金—消积化滞

牡蛎、石决明—制酸 或加乌贼骨、煅瓦楞 3.湿阻于胃

症状——吐酸时作,喜唾涎沫,时时欲吐,胸脘痞闷,嗳气则舒,不思饮食, 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或濡滑 治法——化湿和胃,理气解郁 代表方——越鞠丸加减

苍术、白豆蔻—燥湿化痰 香附、厚朴、枳壳—行气导滞 神曲—健胃消食 栀子—清化郁热 生姜—温胃和胃

附 嘈杂

定义

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吞酸并见。 病因病机 痰、湿、热、郁、虚→气阻于胃,胃失安和→嘈杂 1.饮食不节

多食粘腻难消化食物→积滞中焦→阻碍胃府通降

过食辛辣香燥,醇酒肥甘→戕伤胃体→郁热内扰 →嘈杂 2.情志不和

郁怒忧伤→肝失条达→横犯脾胃→胃府不安 3.脾胃气虚

脾胃素虚,饮食劳倦,过服寒凉→胃阳(气)虚→纳运失常→嘈杂 4.阴血不足

失血过多,热病之后阴津耗伤,过食辛辣→损伤脾胃阴津→燥热内扰 辨证论治 1.胃热

症状——嘈杂而胃中灼热,恶心吐酸或口苦,渴喜凉饮,或善食易饥,或不饥 纳呆,嗳腐臭气,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黄芩、黄连、竹茹—清胃脘之热,安中除烦 半夏、陈皮、枳壳—降逆和胃 茯苓—甘淡渗湿宁神 甘草—调和诸药 2.胃虚证

症状——嘈杂时作时止,口淡无味,食后脘胀,体倦乏力,大便干结,舌淡, 脉虚

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代表方——四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益气补中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渗湿健脾 甘草—甘缓和中

加山药—补脾养胃;蔻仁—养血和中 3.血虚证

症状——嘈杂而兼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和中 代表方——归脾汤

常用药——黄芪、党参—补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 木香—健脾理气

茯神、远志、枣仁—养心安神

生姜、甘草、大枣—和胃健脾,以助化源

第二节 痞 满

定义 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为胃痞。 历史沿革 1.《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2.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5.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范围 西医——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若以上腹胀满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

误下伤中 →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 →痰湿中阻→气机被阻→痞满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痞硬而满。”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痞满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职→胃府失和→气机不畅→痞满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2.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生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 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3.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实——外邪、痰湿、食积、气滞 虚——脾胃虚弱(气虚、阴虚)

4.病理演变

①初期——实证(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痞满

②久病常由实转虚——实痞日久→正气亏耗,损伤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 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阴津亏耗→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痞满 ③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响、夹杂——

脾胃虚弱,升降无力→易于招致外邪入侵→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④日久易致瘀出血——痞满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吐血、 黑便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2.发病与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二、相关检查

1.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可确诊慢性胃炎,并排除溃疡病和胃肿瘤

2.病理组织活检 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3.X线钡餐检查 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4.胃肠动力检测 胃肠测压、胃排空试验、胃电图等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5.幽门螺杆菌(Hp)相关检测 是否为Hp感染。

6.B超、CT检查 可鉴别肝胆病和腹水等。 三、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 痛势多急 压之可痛 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 起病较缓 压无痛感 2.痞满与鼓胀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在大腹 按之腹皮绷急 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 在胃脘 按之柔软 3.痞满与胸痹

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

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 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

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 4.痞满与结胸

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痞 虚痞

病因 外邪犯胃,痰湿中阻 脾胃气虚,无力运化; 病机 湿热内蕴,气机失调 胃阴不足,失于濡养

临床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 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 表现 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2.辨寒热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沉涩 热症——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 二、治疗原则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证——实者泻之——理气解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虚证——虚者补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阴益胃 三、证治分类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吴茱萸—辛通下达以开郁结生姜、大枣—温胃散寒补虚2.肝胃郁热数症状——吐酸时作,胃脘灼热,口苦而臭,心烦易怒,两胁胀闷,舌红,脉弦治法——泄肝和胃代表方——左金丸加味黄连—直折肝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eebu2z0an3ef8l93tu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