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进展及标准解析
周航 马玉骁
【摘 要】摘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该问题不仅关系产业自身发展,也是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及标准现状,梳理了企业在电池回收方面开展的工作,在参考发达国家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年(卷),期】2024(000)007 【总页数】7
【关键词】汽车用动力电池 回收 政策 标准
1 引言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70.6GW·h。从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数据来看,全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共计56.9GW·h。据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将有约20GW·h的动力电池退役,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12万~17万t,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4年达250亿元。除回收规模巨大,汽车动力电池还具有体积较大、能量密度较高、回收处理过程危险、重金属及电解液造成污染等特点,其回收再利用工作对材料、技术、工艺、回收网络等方面需求高、投入大,因此行业面临回收困难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已陆续启动动力电池回收制度、标准制定及相关示范试点工作,企业积极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布局。本文整理了目前已开展的工
作,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挑战,结合日本、欧盟和美国在电池回收方面的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措施建议。
2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及标准现状
2.1 政策情况
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4年)》,强调要制定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相关企业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履行相应责任,要求生产企业开展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规范回收利用和加强信息公开。此外,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统计并发布回收信息,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2024年3月,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制定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区域,选择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基础好、区域带动性强、有积极性的地区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重点推进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多样化商业模式探索、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2.2 标准制定
为优化配套环境建设,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标准相继出台。2017年发布首项动力电池回收国家标准GB/T 33598—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随后制定了GB/T 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GB/T 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GB/T 34014—2017《汽车动力蓄电池 编码规则》(见表1),填补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的空白。随着国家层面政策相继出台,梯次利用、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标准已列入日程,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3 企业动力电池回收进展
从企业层面来看,多家锂电池制造和综合利用企业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持续发力,见表2。一是整合产业链,通过兼并购布局回收业务。电池生产企业涉足回收领域,提取电极和集流体材料,通过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再利用渠道,如宁德时代子公司宁德和盛持股69.02%,取得回收电极材料精炼镍、钴、锰为主业的广东邦普的控制权,南都电源以19.6亿元收购华铂科技49%股权。二是自建回收网点,提高电池回收率。部分企业依托电池销售网络渠道,对动力电池进行溯源管理和追踪。如格林美集团建立“城市矿山”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共建回收网点,建立新能源运营平台,完善回收网络。三是储能、电池企业与车企建立合作,初探回收商业模式。目前,中国铁塔公司已在福建、广东、上海、浙江等9个省市建设了57个电池回收试验站点,2024年与重庆长安、比亚迪、国轩高科、桑顿新能源等16家车企和电池企业签订回收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合作。
4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面临的挑战
4.1 废旧汽车动力电池储存
按照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储存场地需达到丙二级消防等级要求,废旧动力电池储存需做好防雨隔水、封闭防爆、自动喷淋等措施。目前已公布的各省市回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