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K,再停止加热
D.装置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 3.[2017北京卷]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4.[2017江苏卷]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5.[2016上海卷]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A 试剂 浓氨水、生石灰 试纸或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现象 变蓝 结论 NH3为碱性气体 B C D
浓盐酸、浓硫酸 浓盐酸、二氧化锰 亚硫酸钠、硫酸 pH试纸 淀粉碘化钾试液 品红试液 变红 变蓝 褪色 HCl为酸性气体 Cl2具有氧化性 SO2具有还原性
变式拓展 1.【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② (3)H2 (4)①Na2SO3+H2SO4②溶液褪色 2Br?+Cl2
Na2SO4+SO2↑+H2O 2Cl?+Br2 Cl2>Br2>SO2
③气体产生的速率和总量可能不同,不能用该方法比较漂白速率的快慢 将褪色后的溶液分别加热,观察溶液颜色是否能恢复 【思路分析】
【解析】(1)按要求组装仪器后,应先进行气密性检查,然后加药品。
(2)①中用KClO3、MnO2制O2需要加热,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制NH3,需要加热,不能用图示装置;③中Zn与稀硝酸反应不能生成 H2,用KMnO4制O2需要加热。
(3)可用图①所示装置收集的气体是H2、NH3,可用图②所示装置收集的气体是H2、O2,故同时可用图①、②所示装置收集的气体为H2。
(4)②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溶液中,离子方程式为2Br?+Cl2
4H++2Br?+SO4;Cl2通入NaBr
2?Br2+2Cl?,由反应关系可知,Br2、SO2、Cl2的氧化性强弱关系为
Cl2>Br2>SO2。③比较Cl2和SO2漂白速率的快慢,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Cl2和SO2的漂白性差异在于生成的无色物质的稳定性。 2.【答案】D
【解析】Cl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而被吸收;H2S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S而被吸收;SO2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被吸收;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NO仍污染环境,故NO2不能用水吸收,而是用NaOH溶液吸收。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制得的CO2中含有HCl和H2O(g)。先除HCl(用饱和NaHCO3溶液)再干燥(用浓硫酸),再用向上排空法收集。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该混合气体中不含碱性气体;混合气体中无CO2但有酸性气体;混合气体中的可燃性气体不含氢元素。所以此混合气体的成分只能是HCl和CO。 3.【答案】D
【解析】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A错误;NH3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且氨气极易溶于水,B错误;浓硫酸与铜常温下不反应,C错误;稀硝酸与铜反应制NO,NO难溶于水,且水能将NO2重新转化为NO,D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亚硫酸不是硫的最高价含氧酸,故A错误;橡皮管可平衡分液漏斗和烧瓶内的压强,从而使液体顺利流下,故B正确;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Ⅰ、Ⅱ两侧水面高度不同,否则水面高度相同,所以能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故C正确;NO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D正确。 5.【答案】D
【解析】浓硫酸和铜反应需要加热,且SO2可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A项错误;NO2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项错误;NH4Cl与Ca(OH)2反应制NH3需要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NH3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项错误;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不需要加热,且H2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A错误;浓氨水遇生石灰放出氨气,氨气可以用碱石灰干燥,B正确;收集不到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因为二氧化硫不能用碱石灰干燥,C错误;电石中混有硫化物,例如硫化氢,而硫化氢也能使高锰酸钾褪色,D错误。 7.【答案】B
【解析】甲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A选项中用稀H2SO4与Zn粒反应可制H2,用H2O2和MnO2反应可制O2,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可制CO2,用浓盐酸和KMnO4反应可制Cl2,用浓硝酸和Cu片反应可制NO2,用CaO与浓氨水反应可制NH3;B选项说法错误,因为乙装置从长管进气,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从短管进气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但不能收集与空气密度相近的气体(如CO)及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如NO);C选项中的气体均不溶于CCl4,且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不会产生倒吸现象;D选项中的碱石灰可以吸收H2O、酸性气体,故说法正确。 8.【答案】D
【解析】MnO2和浓盐酸常温下不反应,缺少加热装置,A错误;一氧化氮能与氧气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错误;乙炔的分子量为26,密度与空气接近,应用排水法收集,C错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D正确。
9.【答案】(1)关闭旋塞E,装置C中加水至没过长导管口,给装置A微热,装置C中长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撤去热源后,装置C中长导管内有液柱形成,且高度保持不变 (2)三颈烧瓶(或三口烧瓶) 防倒吸 碱石灰(或NaOH固体等合理答案) △
(3)2H2SO4(浓)+Cu=====CuSO4+SO2↑+2H2O (4)打开旋塞E,向装置中鼓入大量空气
(5)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变蓝色 黄绿色 水加入浓硫酸中放出大量热,易使液体飞溅
【解析】实验装置中三颈烧瓶是Cu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导出的气体主要是SO2,装置B是为了防止装置C中品红溶液倒吸进入装置A产生危险,装置C中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D吸收尾气中的SO2,防止污染环境,考虑到使用的仪器是干燥管,所以必须选用碱性固体试剂,可以选用NaOH或碱石灰等碱性固体与SO2反应,达到吸收SO2的效果。
(1)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使装置只有一个气体出口,所以活塞E必须关闭,在装置C中加入适量的水,加热排出一部分气体后进行检验。
(2)装置A的名称是三颈烧瓶或三口烧瓶,装置B的作用是防倒吸,装置D中所盛药品是碱石灰或NaOH等碱性固体试剂。
△
(3)装置A中发生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CuSO4+SO2↑+2H2O。 (4)实验后,整个装置中充满了SO2气体,拆除装置前,应将SO2充分排出并且吸收,故应打开旋塞E,向装置中鼓入大量空气。
(5)实验后装置A中生成的白色固体是CuSO4,由于同时存在浓硫酸,所以该CuSO4并没有与水结合,所以呈现白色,CuSO4溶于水后,溶液会变为蓝色,做焰色反应时会产生铜元素特征的黄绿色火焰,浓硫酸稀释时应当是“酸入水”,防止水加入浓硫酸中产生大量热,引起液体飞溅。 10.【答案】(1)CaC2+2H2O(2)减缓反应速率
(3)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也能氧化乙炔 (4)验纯 b
【解析】(2)碳化钙与水反应的速率极快,为了减缓反应速率,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
Ca(OH)2+C2H2↑
(3)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能将硫化氢、乙炔等氧化。
(4)气体应“长进短出”,排除c、d。但a装置中进气管和出气管均在液面上方,一旦发生爆炸,会将发生装置中的气体引燃,b装置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11.【答案】(1)B
(2)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或用手焐热c),试管d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试管d中有一段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A、D
(4)A SO2和Fe2+都可以使KMnO4溶液褪色,所以无法确定一定有Fe2+生成
【解析】(1)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钠氧化成硫酸钠,不能制得二氧化硫,故A项错;其他三项都可以生成二氧化硫,分析题中装置知,B中为固液不加热型装置,B项正确;C项错;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D项错。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或用手焐热c),试管d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试管d中有一段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二氧化硫用NaOH溶液吸收时要注意防止倒吸,A项装置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故A项正确;B装置中,虽然装了安全瓶,但由于左侧导管伸入广口瓶过深,不能完全防止液体倒吸进入反应装置,且会使得一部分尾气留在安全瓶内不能被碱液完全吸收,故B项错;C项错;D项装置中CCl4起缓冲的作用,也能防止倒吸,故D项正确。
(4)方案A不合理,因为SO2和Fe2+都可以使KMnO4溶液褪色,所以无法确定一定有Fe2+生成;方案B可以证明生成了Fe2+,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方案C溶液中有SO4,说明SO2被Fe3+氧化了。
2?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
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C不选; 能达到实验目的,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