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管立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7年第6期
无公害农产品是“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优质公共品牌,对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规范市场行为、指导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将发展“三品一标”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河南作为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大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也是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取得的成绩
从2004 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来,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各级工作机构认真规范登记审查,强化证后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提质”。
认证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16 年年底,河南全省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2267 个,有效无公害农产品1960 个;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第5,产品数量全国排名第11,种植面积达44.38 万公顷。2016 年,复查换证率达50%,高出全国换证率40%。目前,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力军,90%的无公害种植业产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每个获证单位平均带动农民500 人以上。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组织化、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
产品质量保持稳定。由于实施严格的认证登记制度和有效的证后监管措施,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较好地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保证了获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河南全省获证无公害农产品连年抽检合格率均高于同类产品。近年来例行监测,按国家相关标准判定,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达99%以上,茶叶样品检测合格率达100%。抽检水果合格率达96%以上,食用菌合格率达99.6%以上,抽检水产品合格率达100%。其中,2016年农业部跟踪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9.78%。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切实维护了品牌形象。
品牌培植成效显著。已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单位,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各地依法实施农产品安全监管、科学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被纳入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一些农产品因为获证而名升价增。武陟的“菡香米”,在先后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价格一路攀升,涨了10 倍左右,卖场也一路由焦作到郑州再到北京;“黄河富景”葡萄、“杜良”大米、“东许庄”蓝莓、“众家”杏鲍菇、“黄河鹭洲”莲藕、“天御红”辣椒、“绿聪”菜花、“四孩”香菇、“泛区”生猪等被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并编入《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最明显的是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生态环境良好的产品资源没有被发掘,个别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县、市工作人员换岗过快,部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还有待全面加强。
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尽管在推进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品牌化方面取得较快进展,但农产品品牌化水平尚不容乐观。截至2016 年年底,河南省有效期内无公害种植业产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42%,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和渔业)占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总数的2.69%左右;既落后于江苏、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又落后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内陆省市,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好的郑州、洛阳、新乡等认证数量与规模都相对较好,而部分市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相对落后。甚至个别县区最近几年没有认证。生态环境良好的南部、西南部、西部,淮河两岸、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大部分地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相对较少,还有许多优势农产品品牌及产品资源没有被发掘。
认证监管存在差距。无公害农产品监管包括种植、畜牧、水产三个行业,涉及环境、生产、投入品、包装标识、贮存运输等各个方面,监管人员既要了解法律法规,懂得检查要求,又要知道农兽药使用规定,专业性很强。当前,我们整个系统还没有建立一支专业的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还稍显不足。特别是县级监管人员存在不足,乡镇一级机构和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
加快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建议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运用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始终坚持“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的目标定位。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全省近一亿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也对全国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靠千家万户创立农产品品牌、提升品质,推进农业现代化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加大宣传为抓手,推进河南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规范科学管理。要积极探索创新“公司+基地+ 品牌、合作社+ 农户+ 品牌”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使之更有利于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以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将安全控制措施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确保“第一车间”源头安全。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建立健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和生产档案记录,落实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重点管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药、兽药、肥料、饲料购买使用,杜绝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
从严把关确保质量。按照“从严从紧,积极稳妥”的原则,严把产品认证准入门槛,严格认证程序,确保认证工作质量。严格按照韩长赋部长提出的“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要求,严格认证和严格监管两手抓,做到“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维护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完善工作机制,打通监管链条,确保环环有监管、全程无漏洞。对于抽检不合格或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的产品要坚决淘汰出局,绝不姑息迁就。坚持用质量说话,层层传导责任,强化全程管控,推动关口前移,科学防控风险。另外,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率先
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实现从产地到市场、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信息监管。
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创立和培育一个农产品品牌,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分散的农民,即使是一些小型的农民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也常常力不从心。因此,各级政府要扶持那些发展前景广阔、规模大、效益好、有影响、有品牌的无公害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政府引导各级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是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各市、县(区)要制定优惠政策,坚持把政府推动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奖励、项目配套、绩效管理等方式加强扶持,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要综合运用项目扶持、资金补贴等工具。实践表明,采用直接受益的明补方式,可以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补贴效率。要积极学习洛阳、焦作、
三门峡、固始、内黄经验,尽快出台资金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登记创名牌。各级各地应当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纳入“十三五”乃至更长期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登记作为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审批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评定以及评优的前置条件,与地方优势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培育、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并考虑,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
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各地要在充分利用好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的同时,高度重视“两微一端”等新型媒体;通过开展“标识随手拍”“安全宣传周”“品牌宣传日”等活动,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公共品牌的优秀品质和权威性,使无公害农产品真正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追求、消费者的首选,进一步强化普及性宣传;要使无公害农产品“卖得好”,让无公害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积极开辟新型流通业务,搭建市场平台,全面加大无公害农产品营销和宣传力度,组织获证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名优产品博览会等展览活动,支持实体营销渠道和电子商务平台等途径,搭建公共贸易和宣传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超市、批发市场等经营单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宣传,并及时提供产业信息,做好产销对接服务;进一步发挥无公害农产品在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等项目建设工作中的作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在农业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抓住“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契机,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农业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把示范活动做大、做强、做扎实,把一批模式好、有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