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34.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比值平等”是在承认社会差别基础上的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因为受各种客观环境的制约,这种平等只能是在某一范围内特定条件下的相对平等。
35.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A. 商业征服 B. 宗教征服 C. 财富征服 D. 文化征服 【答案】D
【解析】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源于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源于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整个罗马时期,罗马人很多艺术、文学,还有哲学也来源于希腊,故D项符合题意;“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指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被古希腊人打败,说的是古罗马相对于古希腊而言的弱势。罗马建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说明其商业和财富较发达,故A、C项不符合题意;罗马人最后皈依基督教,而基督教不来源于希腊,便不存在宗皈依的事实,故B项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解析题
36.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发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括那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1)包括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等部门大臣的意见。
(2)特点是皇帝之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取决于皇帝个人品质和能力以及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皇帝和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绝对的权威,皇权能否受到限制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政治品质。 【解析】
(1)由材料一中的“中书省”、“上”、“门下”、“尚书”,可以得出唐初的一道旨意应该是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2)由材料二中唐太宗所说的“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可以得出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需要结合所学唐朝建立的背景知识和唐太宗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在隋朝暴政而亡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唐太宗特别善于自我反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所以上述特点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 (3)由材料三“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和“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以得出所述故事实质上是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由材料中的“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由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的制约,由材料三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唐初的时代特征来归纳认识。具体来说,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由于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和皇帝的虚心纳谏,所以唐朝的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37.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等10科举人。
材料二:2008年11月30日,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在全国31个考区的38个城市同时举行,全国参加考试人数约为775万人,比去年多13万余人,创出历史新纪录。职位约为135万个,考试录取率约1.75%,即每100人中,最少98个人将被淘汰。其中,北京地区考生为95万人,比去年增加15万人。考试分两场,上午为行政能力测试,下午为申论。备受关注的申论考试,2008年考题围绕粮食危机进行命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自我国哪一朝代开始?在当时有何影响? (2)简述从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唐朝时怎样维持吏治清明廉洁的? (3)从汉至元我国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和选拔方式的演变有何特点?
(4)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答案】(1)隋朝,科举制度的形成。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选官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隋至清朝采取科举制。 措施: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官吏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互相监督和牵制,提高了工作效率,维护了吏治的清明廉洁。
(3)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渐趋向公证、公开。 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4)古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试题内容多是死记硬背的知识,选拔官吏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今天的科举考试注重行政能力测试。 【解析】
(1)结合所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积极方面要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教事业发展等角度说明,不足则要从考试内容和科举制的实质来分析。
(2)结合所学,汉武帝起实行察举制,东汉沿用;曹魏到隋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隋朝至清朝末年即1905年,采取科举制。 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整顿了吏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
(3)就选官标准而言,世官制重血缘,察举制重品德,九品中正制是重门第,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可见逐渐趋向公正、公开。就选官方式而言,由举荐授官到科举取士,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4)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都与考试联系起来,但就内容而言,古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注重行政能力测试;就实质而言,古代的科举制是选拔官僚政治的后备人才,服务于皇权。现实中的公务员考试是选拔公仆,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