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所以以恐勝喜只是權宜之計,中病即止。反之則要「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或則採用喜樂療法,使氣機復而渙散。
張子和《儒門事親》: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惟習可以治驚。
例: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攝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蔘珍珠及定心丸,皆無效。張子和診治時,乃命二侍女執其手,按高椅之上,前置一小几。張說:「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張說:「我以木擊几,何以驚乎?」少定,又擊之,驚也緩;又連擊三五次,同時暗中遣人以杖擊門和擊背后之窗。婦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子和說;「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復使人去擊其門窗,自夕達曙,無驚狀,不藥而癒。嗣後,雖聞雷亦不驚。係通過用驚恐的方法進行練習,使病人明白自己受驚的原因,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心理。
4.悲哀療法—怒傷肝者,以悲治之
以「隱惻死亡之言」或傷感悲泣之語,感化患者的狂亂喜樂狀態,使之趨於正常或銳減,使患者意志消沉、思緒悲哀、表情傷感、行為孤僻,而使狂言止,嘻笑休、妄想斷、多動除;或使思慮解、結氣消、內鬱除,是一種逆反性心理治療,因此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治療因素,適用於狂症中某些症狀與前述合拍者。鬱症與癲症患者禁用。
翁承壽指出: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五志,故遣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由此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吳醫匯講》
憂極不表現為悲,便表現為怒,因而怒與憂固其一也。所以在治療上,治怒既可用悲勝,也可以喜制。
例:項關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處藥,半載無功,求治於張子和。張診之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誇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癒,后得一子。《儒門事親》
例:明代農民李大諫,世為農家,突然考中了舉人,其父聞之,以喜故,失聲大笑,笑不合口;第二年春天,李大諫又考中了進士,其父笑彌甚,歷十年…遂成痼疾,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大諫甚憂之,從容與某太醫相商,因得所授。令家人紿乃父云:「大諫已歿」。李父得悉後,哭得死去活來,十分悲傷,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接著又寄信告訴李父說:「大夫治大諫,絕而復甦」。李父聽後,不再悲傷,歷時十年的狂笑病,不藥而癒。乃以悲勝喜之案例。
5. 思慮療法—恐傷腎者,以思解之
就是通過醫務人員懇切的的語言或循環漸進的如實表演,使患者心境回復到驚恐產生的根源中去,使之重新認識、認真學習、復反思考,并對有關事物或事情引起的病加以思慮,消除致病因素,以解脫和對抗恐懼的病態情緒使精神緊張、思想慌恐、情態畏懼之症減輕或消除。這主要因「思則氣結」,使驚恐懼怕所耗散之神氣,得以上行而存于脾、歸於心神統領,使理智恢復,主要適用於癲症。
翁壽承指出:思慮之志出於神,以思勝恐,亦即以土制水,論情論理,亦適合也。《吳醫匯講》
《晉書˙樂廣傳》記載:河南地方有官員名叫樂廣,嘗有親客,文闊(別)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化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呵頓癒。」乃「杯弓蛇影」中以思解恐的作法。
貳、勸慰導惑療法
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精神支持療法、精神分析法。是通過醫務人員以語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解釋、勸說、宣傳、引導、解疑、辨惑,使之聯想等方法,宣傳癲狂的有關防治知識,分析其發生發展,解除患者為情志所苦的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正確對待疾病,並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使情志康復的一種治療方法。
《靈樞˙師傳篇》、《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有許多篇幅曾對用語言開導法治療疾病提出很多名言。總之,我們治療癲狂就要遵循經旨,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明確認識,並與醫務人員合作,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消極的心理狀態,吐出真情,這裡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照之以法」,這
時要分為個人治療或集體治療,通過自由聯想,讓患者將心中所想的複雜問題毫不掩飾、無所顧忌、無約束、不選擇、自由盡情地訴發出來,達到消除患者壓抑於內心的心理創傷;或通過詳盡的解釋,使患者了解無意識的內容如何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懷、行為、語言,使其克服神志壓抑狀態而趨於正常,解釋的內容包括不常正的態度、不協調的舉動、患病中的特異症狀及過失、語言、夢中的思想動態、機理及思想變異等。這時患者理解了病態涵意,就啟發患者的自我認識,使其對自己的價值、工作能力、理智缺陷有一重新充份的認識,使心理活動趨於正常或減輕。這些主要通過解釋、安慰、保證、鼓勵、解惑來實現的,引導患者逐步面對現實,從而消除內心焦慮、緊張、苦悶;或解除患者由疑心誤解所導致的幻覺症、抑鬱病等;採取破疑釋誤、闡明真相、剖析本質,使誤解疑惑得以解除,但是對於性格抑鬱、沉默寡言之人,其症狀難以消除,這時就造「循因解釋、據理舉例解惑」,如無效者可採取以假物相欺,以謊釋疑。「詭詐譎怪」,以假亂真,但其中必須形象逼真,運用自如,方可巧轉意志,中肯繫而療效顯,蓋彌彰而達目標。適用於癲狂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歇斯底里病、焦慮症、恐怖症、性變態、反應性精神病及重型精神病人的恢復期治療,醫院社會均可施行。
總之,追溯癲狂症的發病原因,採用循因辨治的情志療法,在某些特定症狀中可收到成效,是因病種的特異性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是一種簡單易行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医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具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我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
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羞耻疗法
羞耻是人的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医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计谋的情志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