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 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 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 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换句话说,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 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 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 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 在教学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满堂灌”、
“满
堂问”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教师教育观念不断转变的同时,仍不可忽视部分 教师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一: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 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不得不放弃自己 的愿望,而揣摩老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其二: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 学生虽然已拥有较多的想象机会,但由于教师过多的因循于文本、因循于常规 思维,他们不敢展示自己烂漫的思维,想象罩上了囚笼。其三:学生的表达丧 失个性。提倡答案的多样化,虽然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 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达机械单一。这样的课堂除了形式上的改变外,哪有半点学生的主体性,课 堂又怎能放飞学生心灵的自由?生命的原生态严重失落了!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 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 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 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 育的大方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 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 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 的教育原则,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 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 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打击受教育者的自尊,毁灭 了他们独立的人格,摧残着受教育者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法,颠倒了教育主 体的位置,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尊严,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是比体罚还严重 的“心罚”。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 观是背道而驰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 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
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唤 ,才能 为
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人本,人际,人境是人和谐发展 的三元素。为此,要营造和谐生态的绿色课堂,高扬人本主义的理念,通过多 元互动的教学活动,在 “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生动 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主
动感受、体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动中表达、 交流,质疑并创造,使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境中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 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个孩子的个人潜能得以发掘和超越。接受教育 是人生命的重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生命应是丰 富多彩的;生命应是有尊严、是自由的;生命属于个人,应是富有个性、有活 力的,应散发着成长的气息。为生命的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必须促进生命全 面、和谐、自由地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圆心, 以学生为半径的教学空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还包括校园内开展的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走出校园、走 进社区的社会大课堂,即第三课堂。
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 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因而“生态课堂”,提倡的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融的教育;追求的是 生态的和谐的教育;体现的是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基于民主的尊重
的教育;强调的是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崇尚的是健康的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的教育;落实的是新课程背景下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主阵地教育。在这样 的“生态课堂”中,教师将更加全面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更加呵护他 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