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6的组成》
一、教材分析
6的组成是大班下册内容,上册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幼儿可以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进一步学习6的组成。而组成的学习和互补、互换规律的理解,又为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究学习7、8等数的组成再次铺垫了新的感性经验及逻辑思维的促进同时为幼儿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基础。 二、教学理论依据
《指南》中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本节活动基于上述教学理论,创设幼儿熟悉的“动物园”的情景,通过“孔雀关”“猴子关”等多个游戏,引导幼儿在操作中逐渐掌握6的组成。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6的5种分合方法。
此目标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幼儿通过独立动手操作、交流分享的形式,共同探究6的组成。
2.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6的互补、互换规律。
此目标为本次活动的难点目标。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观察的顺序性和系统性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发现学习互补、互换规律。 3.在与同伴探索闯关游戏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教学实施策略
为更好的实施本节活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实施策略:
1. 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动物园”和“大闯关”双重情境,激发幼儿对本节活动的学习兴趣。“动物园”这一情景贴近幼儿生活,也是幼儿感兴趣的,这样可以将幼儿带入到情境中去,自然而然的进行学习。大班幼儿的好胜心强,喜欢成功后的满足感,因此,“大闯关”的情景符合这一年龄特点,同时也利用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将成就感变成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
2.提供充足的动手探究机会,帮助幼儿从图案形象到数字抽象的过程
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本节活动也是这样几个环节,分孔雀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操作,喂猴子引导幼儿图案形象记录,再通过交流分享,逐步将图案变成数学符号,最终完成用数字记录的过程,同时解决了难点目标。
学情分析
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掌握了5以内数的组成,在此过程中积累的较丰富的经验,这样的知识基础已经转化为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新的学习中可以随时迁移。
1.实物操作与组成记录的经验。通过将不同数量的材料分为两组,并进行记录,幼儿在体验材料操作与数组成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同时,逐渐体验、理解了数与量、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较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向数概念发展,使6组成的学习水到渠成。
2.互补、互换规律初步感知的经验。在5以内数组成的学习中,幼儿必然会对互补、互换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前边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右边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前边的数和后边的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这种初步的感知,为幼儿在自主探究6的组成时运用规律提供了可能,并在尝试、探究中理解数的互补、互换规律,感知其带来的方便。
本次活动我就从幼儿感兴趣的闯关游戏入手,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
【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6的组成》 活动目标
1.掌握6的5种分合方法。
2.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6的互补、互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