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一、教材分析
《生活需要法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第一框内容。本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而本框作为本单元的第1课,其地位不言而喻。本框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的一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本框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学情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此时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养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四、教学重难点
1
1.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初步树立法律意意识。 2.教学难点 了解法律的产生。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从出生到长大》。
过渡:这是我们从出生到长大的一段过程,在视频中,我们经历了哪些生活场景?你知道这些生活场景和哪部法律有关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到我们上学的时候,又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保护……的确,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环节二】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深入探讨:除此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法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大家列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节。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
2
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过渡:我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法律,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第85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与分享”。
小组讨论:“探究与分享”中的行为都是自觉的吗?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有哪些?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法律指导我们的哪些行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探究与分享”中的第一幅漫画表现的是家长自觉遵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送6岁的孩子去上学;第二幅漫画表现的是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第三幅漫画表现的是经营者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除了这些,我们平时过马路时不闯红灯也是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这说明法律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过渡: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来共同完成教材第86页的“探究与分享”,请将左边的内容与右边对应的法律连接起来。
教师大屏幕展示,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引导,确保内容与对应的法律是准确的。
追问:在上述内容中,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如果没有这些权利和义务,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这些内容中有的是权利,比如申报户口和申办身份证,父母抚养教育我们,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的权利;有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比如就业、受教育;有些是义务,比如赡养老人、服兵役。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环节三】法治的脚步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产生、法治国家及我国
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过渡:原始社会中,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造法律。
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查一查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法律,了解一下这些法律的作用。
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分享,并且讨论一下统治者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大明律》是中国明朝法令条例,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他视其为维护朱明皇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令全国官吏军民诵习。其目的是通过律令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大清律》以《大明律》为蓝本,主要表现为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不但对十恶处刑更重,而且扩大了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严禁宦官专政,臣下朋党,更完备地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广泛增加满族享有种种特权的条款;继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统治。
小结:同学们分享了许多法律,这些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实现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过渡:封建社会虽然也有法律,但是这些法律是有局限性的,它们是用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归根到底,封建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今天,现代国家用法治代替了人治,你期盼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共同完成第87页“探究与分享”。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小结: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心目中法治国家的样子: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司法,社会成员遵守法律……。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教师指导学生看一看教材第88页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的法治建设的历程。十八届四中全会有什么历史意义?
4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航程。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更加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
追问:近年来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修改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我国政府加强网络版权监管,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
3.多起重大刑事冤假错案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得到纠正,并依法给予国家赔偿,切实保护了司法公正,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
4.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8月29日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对我国现行刑法作出修改,以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适应预防和惩治犯罪的需要。
5.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首部慈善法,该法对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定,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骗捐、诈捐等不法行为受到惩处,让爱心的小船扬帆起航。
小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环节四】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