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主要猪种和野猪H-FABP基因分子标记与IMF含
量关系
作者:庞卫军;孙世铎;李影;陈国柱;杨公社
作者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凌,712100 来源:遗传 ISSN:0253-9772 年:2005 卷:027 期:003 页码:351-356 页数:6 中图分类:S828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肌内脂肪含量;分子标记;遗传效应
摘要:利用PCR-RFLP(HinfⅠ、HaeⅢ和Msp Ⅰ 3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汉中白猪、八眉猪和野猪共计265头猪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区的遗传变异,并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 Ⅰ-RFLP位点上,上述品种和野猪均存在多态性,其中大白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汉中白猪和野猪表现为低度多态,杜洛克、长白猪、内江猪和荣昌猪为中度多态;除汉江黑猪(P<0.05)和野猪(P<0.01)外,其他猪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处于Hardy-Weinderg平衡状态(P>0 05);而在HaeⅢ-RFLP和Msp Ⅰ-RFLP位点上,仅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和八眉猪
为单态;(2)9种基因型对肌内脂肪(MF)含量的影响,HH>Hh>M,DD<Dd<dd,AA<Aa<aa,遗传效应值分别为:3 89;3.42;3 17;2.27;2.49;2.91;2.28;2 70;2.95;H-FABP基因可显著地提高IMF含量(P<0 05).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MF含量,达到改善猪肉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