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考生作答与答案要点意思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满分。36.(1)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行为发展理论除了塑造某种行为之外,还可运用于减少某种行为发的概率,也就是某种行为的消退。(2分)(2)所谓消退,正好与强化作用相反,是指撤销促使某种行为发生的强化因素,从而设少该行为的发生概率。(2分)(3)应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时,大多数人会采取批评、教育,甚至是惩罚的方式,虽然这些方法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但很难真正减少儿童的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而消退方法对于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则是非常有效的。(3分)(4)上述案例中,这位工人综合运用了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强化和消退的原理,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首先运用了强化原理,通过给孩予以奖品报酬的方法,提高了孩子吵闹出现的概率。慢慢地,孩子们将吵闹与获得报酬结合起来。当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奖励之后,工人逐渐减少了强化物,并最终完全不给予奖品,这使得孩子们吵闹的行为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3分)37.(1)幼儿绘画过程是幼儿用视觉符号表达内心所想、所感,反映了幼儿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的过程;是儿童的一种自然发现。该装例中的妈妈对洋洋绘画过程进行不当指导,通过语言传递着成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限制了洋洋的思维,扼杀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导致了儿童不会画。这暴露出成人对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等关系的错误认识。(2分)(2)皮亚杰认为思维源于动作,语育源于社会学习,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于经验,两客是异源的。(2分)(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为思维服务的,个体的思维水平决定着语言的发展水平,该案例中的妈妈过分重视语言的作用,而忽视了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使洋洋的绘画过程变成了执行妈妈语言指令的过程,约束了孩子对美的感受以及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2分)(4)幼儿的思维是在各种探索行为中得到发展,成人过度使用语言去引导孩子的表达方式,以致孩子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儿童的内部智慧发展。(2分)(5)因此,成人应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世界,寻求答案,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限中的客观世界,才能使思维得到良好发展。(2分)全国2014年10月儿童发展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厦共20小愿,每小题1分,共20分)1-5.C1-25D1-30/32C2-35B2-37A2-406-10.B3-48D3-61C4-83B4-86A4-8911-15.D4-95B4-87C5-118A5-124C6-1916-20.B6-147B6-155A7-176D7-193C7-195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題,每小题3分,共12分)21.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1-2622.行为模式:指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2-3923.心理工具:包括各种符号、记号、语词、语言。6-14924.可知度:意思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7171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5.“√”2-40答:格赛尔及他的同仁们看来,个别差异主要是量上的差异,并不是质上的差异,因为决定质的关21键因素是成熟,而成熟,对于所有儿童来说,是一个受基因控制的普遍的自然法则。26.“×”4-83答:弗洛伊德认为进入儿童的人格而形成心理生活的代表是白我的核心。27.“×”6-157答:最近发展区是一一个动态的概念。28.“×”7-178答:儿童在关键期内可以学到较高的水平,而在其后则不容易达到这一一水平,但经过足时足量的刺激也能达到或接近这水平。四、简答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4分,共20分)29.简述“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2-45答:(1)它有适应作用。(2)它有准备作用。(3)它有可塑作用。30.简述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的贡献。4-106答:(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弗洛伊德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大胆的假设,其--是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几年:其=是个体的发展包含在性欲心理的阶段之中。(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他运用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的暗示法和移情法震惊了心理治疗行业的同仁,最终赢得普遍的认可。31.简述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基本特点。4-98/106答:(1)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电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奇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6)成人早期(18-2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人中期(25-5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主要为获得完美感和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32.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6-162/166答:(1)教育就是要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2)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3)重视內化,就是重视发展。33.简述影响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7-184/186答:(1)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2)母亲的照看方式;(3)照看环境。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34.运用行为强化原理,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3-70/72答: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現概率就会增加。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有学者认为,奖励是教给儿童在特定的环境中什么是适宣行为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即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其体地说,就是把对幼儿的奖励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幼儿表现出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幼儿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当教育工作者或家长期望以强化原理增加孩子某行为出现的概率时,应该慎重地选择强化物。可以选择的强化物有以下几种。(1)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2)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电影、做手工、踢球、去公园、野餐、旅游、逛街等属于休闲性质的活动。(3)操作性强化物。指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手枪、图画、卡片、气球等孩子爱反复玩弄的物品。(4)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拥有享受的物品,比如小狗、小猫、录音机、录音磁带、光盘、电脑、钢琴、小提琴、漂亮的衣服,笔记本。纪念品、文具盒等。(5)社会性强化物。属于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抚模、微笑、奖状、注视、亲子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夺奖(聪明、能干、好孩子)等。35.结合实际分析“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这一观点对早期教育的启示。5-123/129答:皮重杰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儿童最初具有的动作是反射性动作,本身并不具有智慧性质。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再内化为具有可逆性的动作一运算,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一、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儿童的出生带来了先天的反射能力。皮亚杰只对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感兴趣。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动作逻辑一一种实践的智慧。形成感知运动智慧的行动是可以重复的,而且是可以概括的。二、动作的内化经历了感知运动智慧的发展,儿童的动作越来越内化,逐渐产生了智力活动的内部形式。这时儿童有了借助表象进行思维的可能,我们称之为表象性思维。表象的形成,使儿童的动作可以离开对具体客体的直接操作,而移到头脑内部来进行,因面表象性思维比感知运动智慧有较大的灵话性。因此,表象性思维使儿童的思维开始离开实物。摆脱对当前情境的依赖性,因而变得较灵活、较广”阔、较丰富。表象性思维的工具是表象。三、内化的可逆的动作一一运算简面言之,运算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运算不是孤立的。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只能算作直觉表象,不能算作运算。运算总是随着同类运算总体的变化而形成的。1、儿童在11-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他们只涉及现实本身,尤其只涉及那些为真实行动所操纵的,可触及的客体。2.到了11-12岁。逻辑的运算开始从具体操纵客体阶段转变到观念阶段,形式运算成了可能。在这个阶段,逻辑运算是用某种符号(语词或数理符号等)来表达,面不再用感知、经验或信念来加以支持了。形式运算的思维是“假言演绎”式的。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动作,是发展儿童智力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22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6.针对以上材料,结合观察学习理论分析文文爸爸的行为与文文行为的关系,并谈谈如何给孩子3-77树立良好的榜样。答:(1)文文希望爸爸陪他去踢球,可是爸爸埋头于工作。几次三番都被爸爸挡了回来。当爸爸忙完了自己的工作。发现文文变成了刚才的自己,从不耐烦的语气,到“请等-一会儿”这句话,再到挂上“看书中”的小牌子。(2)“看书中”的文文和“工作中”的爸爸如出一辙。但文文的行为,并不是对爸爸行为的简单复制。文文观察到爸爸的行为及结果,即当爸爸以一系列行为表示“我在工作,请勿打扰”时,旁人只能服从。于是文文学会了一个新的行为,并立刻表现了出来。(3)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轻而易举地看到教养者的影子。这是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所有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以习得新行为。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在这个案例中。文文的爸爸事后向文文承认了自己“言而无信”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这种心平气和解决冲突的做法,也是一一个很好的示范。37.请运用发生认识论的理论观点分析案例中婴儿的思维特点和家长的教育方式。5138/139答:皮业杰在分析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认为: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会将自己的脚当作玩具、会吸吮自己的手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不断与周围的客体世界接触,他先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形成以自己身体为轴心的自我中心。到了满2岁时,他不仅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而且还意识到自己的衣服与用品是自己的,进一-步还意识到周围他所喜欢的玩具与物品也是自己的。自我中心思维是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不能区分主体和客体、自我与他人。而表现出的正常行为。(1)例一这孩子见到客人送苹果来。他出于食欲等方面的需要,拿到自己的房内,这是一种自我需要寻求自我满足的表现,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也合情合理。至于他当时没有想到他人或没有顾及他人,则反映了他这一一年龄段的特点。以他的思维能和意识水平还不可能想到别人也有种种需要或在行为礼节上要懂礼貌,守规矩等。如果过早提出这一要求,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为超越了其心理发展水平。(2)例二孩子由于受“我向思维”的影响,自我中心表现得特别强烈,在玩耍中不仅自己的玩具不许人家拿,就是别人的玩具也要抢过来,这正是你我不分的表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最好不要烦躁,要耐心,让他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了解各人有各人的玩具,自己的玩具要学会保护,别人的玩具也要学会爱护,要玩可以借、不可抢,自己的玩具也可以借给别人玩。相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是会逐步理解和掌握有关游戏的规则的。小谢学长祝广大考生逢考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