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内容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是“蜗牛” 设计意图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12

软体动物-----缢蛏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教师: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见下) 重点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教师: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 、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填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 学生讨论填表格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软体动13

2、 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 有些软体动物也 5、 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 贝壳数量,作用 有无外套膜,作用 身体是否柔软 足的种类 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 以免造成危害。 学生认真总结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 石鳖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保护 身体柔软 斧足 蜗牛 一片/保护 身体柔软 腹足 乌贼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身体柔软 腕足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 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3、软体动物用 足 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 摄食 ,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 ,同时利用鳃进行呼吸

4、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14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

师生活动 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学生:积极观察 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5

设计意图 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见下) 二、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 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节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

学生:观察 教师: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 学生:完成P15表格 试找出以上动物的共同特征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以蝗虫为例,试着描述昆虫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教师: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教师: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 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 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 2、 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 3、 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 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6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思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du9k0i9gm9kfa251dx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