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 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 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 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我们称之为固体,水是液体。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板书)
(二)活动二:游戏——打土电话
1、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现在做个游戏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交流情况: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三)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5、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 三、拓展活动 1、实际应用
(1)提问:声音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2)回答:声音对人类很重要,没有声音,这个世界会非常可怕……
(3)提问:声音到底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4)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互相说话、听到铃声、听收音机……
(5)讲述: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我们才可以听见各种各 样的声音,也可以利用声音来为人类做事。 (6)出示图片。(水下声纳捕鱼)
(7)学生观看、讲述,这是利用声音寻找鱼群的办法来捕鱼的。 (8)谈话:不错,这是“水下声纳”,我们虽然听不见深海里的声音,但是,想一想,水可以传播声音,海里也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寂静无声,反而热闹得很呢!
(9)学生发表意见:对,海里一定有各种鱼的叫声…… 2、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伏地听声) (2)提问: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回答: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4)提问: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5)学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6)谈话:说得好,这是个不错的“假设”。可是,这个假设通过验证了吗? (7)学生讨论:还没有,不过,我们也可以想个办法验证它。 (8)谈话:很好,哪个小组能够完成这个假设的验证任务? (9)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板书设计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通过空气 、液体、固体传播的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3、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4、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地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难点:正确区分噪音和非噪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教师播放录音,并让学生听了说说分别是什么声音。 3、学生汇报,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
4、提问:你们是用什么器官来听这些声音的呢?(学生回答)
5、谈话:那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里去的吗?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展现声波被阻碍时发生的现象
1、演示实验:用鼓和吊有小球的纸屏做实验。
2、学生观察: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 (二)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耳朵的构造
(1)谈话:通常我们只能看到耳朵的外部,耳朵的内部是怎样的呢? (2)(出示耳朵的模型)介绍人耳的内部构造: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
2、怎样听到声音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构造,耳朵的各个部分都有些什么作用呢?声音在耳朵里又是怎样传递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两节所学的知识来猜测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把假定的声音传播路径画出来) (3)小组汇报:声音的传递路径是“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板书) (4)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由被敲击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
(5)教师提醒学生:儿童谨慎用药,有些药物会损伤听神经,造成耳聋。 (6)小组讨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7)汇报交流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耳廓将声音收集起来,通过外耳道送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被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充满了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入大脑。
(9)播放光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学生制作喇叭状的“助听器”,教师巡视。
方法:把一张大纸卷成圆锥状,再用胶带把末端贴好以固定形状,将小的一端靠近耳朵。
2、学生猜测:如果把助听器朝向一个细微的声音,感觉有什么不同?
3、讲述:用一定的音量对着“助听器”小的一端讲话,音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4、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么样呢?
5、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6、教师演示课件——人工耳的制作。 7、学生分组制作“人工耳”,并对着“人工耳”说话。 8、展示各组制作的“人工耳”,并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对着“人工耳”的耳廓说话时,发现吸管在振动,乒乓球也在振动,水面出现道道波纹。
9、谈话:刚才你们假设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递路径,又动手制作了“人工耳”并进行
验证。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秘密终于被同学们揭开了,耳朵真是一个奇妙的声音接受器。
(四)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
1、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声音听起来舒服吗?
2、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3、提醒:长时间地用耳塞听音乐也会损伤听力。 4、讨论:(从三个角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噪音研究) (1) 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2) 为减少噪音污染,政府和社会可以做些什么? (3)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三、拓展活动
1、游戏:猜口型。
游戏规则:每组选一个同学塞住耳朵,到前面去,老师轻轻地说一个词,要求选出来的同学看口型说说老师说的是什么。
2、学生和教师一起游戏。 3、塞住耳朵的同学说说感受。 4、提问:如果我们的耳朵有一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想像一下会怎样? 5、学生交流。
6、提问: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力不好的人呢?
7、学生交流。 8、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源 → 耳廓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大脑
4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2、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2、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猜声音的游戏
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活动二:认识声音的强弱
1、讲述: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细致观察) 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6、小结: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反之,则声音弱。
活动三: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臵,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
(1)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2)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3)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