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榜样教育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王玲
来源:《东方教育》2024年第02期
摘要:新时期,人们已经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者提出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使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樣教育法”作为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弟子时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校运用好“榜样教育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榜样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献身教育40多年,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榜样教育法”从古至今始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重要启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挖掘孔子“榜样教育法”的重要价值,结合时代背景,合理有效地运用“榜样教育法”,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榜样教育法”内涵
榜样教育法在教育实践中经常被运用,但关于其内涵,学界至今都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有人将榜样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当作同一概念,认为榜样就是典型,典型就是榜样。郑永廷教授在其主编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提出了典型教育法,并将其解释为“典型教育法是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思想 情感的共鸣,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从郑永廷教授对典型教育的定义来看,榜样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榜样教育法”理解其内涵。
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孔子常常列举尧、舜、禹、周公、子产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充分体现了榜样的重要性,“见贤思齐”是说要向好的榜样看齐。孔子主张言行一致,向贤人学习,在教育弟子时也能以身作,孔子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对弟子的教育采取“榜样教育法”。他在进行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也能教导学生为他人树立榜样,同时他自己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等各个方面为弟子树立好的榜样。通过孔子的教育思想,我认为“榜样教育法”可以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榜样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或要求受教育者做到的行为,教育者自身首先
要做到言行一致,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榜样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要向优秀的人才学习,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使自己的各种素质得到提升。 二、“榜样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法”从古到今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的重要方法,如果“榜样教育法”运用得恰当可以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使社会形成积极向上、争相奉献的良好风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果运用不恰当,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被淡化甚至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对其作用产生怀疑。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法”的运用存在着很大问题。根据我对“榜样教育法”内涵的理解,“榜样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1、教师讲授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一致
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使学生真正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教师自己也必须认同,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怀疑。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思想更加解放,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限制,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时畅所欲言,甚至发表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会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教师思想认识和行为不一致
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弟子时,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为弟子树立了好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不仅要认同传授的思想,而且要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否则,传授的知识只能让学生入耳,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是不会产生的。孔子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师自己能够言行一致,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相对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这样隐性的榜样教育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
3、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确定榜样人物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高校教师极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好的引导,使其确定自己的榜样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更加凸显,每个人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大学生应根据自
身特点确定榜样人物。模范是时代的产物,榜样的价值在于时代的需要,不同时代不同的榜样,能引起不同的共鸣。高校一直在广泛开展向模范人物学习活动,学习的榜样人物多数是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例如,通过学习雷锋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学习焦裕禄激发受教育者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孔繁森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勤政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当前随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榜样崇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树立榜样时,教师不能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使榜样体现时代性,这样会因榜样缺乏时代性而出现感染力不强,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在接受榜样教育时存在偏差
要使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根据网上获取的信息,盲目选择自己的榜样,确定了榜样之后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使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很大挑战。 1、学生盲目确定自己的榜样
榜样教育法的首要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榜样,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在这一方面出现偏差。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在网上能够了解到很多古今中外人物、各行各业人物,但网上对人物的信息介绍有些是虚假的,大多数学生对人物的了解又過于简单化,这就导致学生在是非判断上存在一定偏差,由此确定的榜样人物不够真实。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广泛盛行,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盲目崇拜富二代,盲目追星,认为他们就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都会被扭曲。 2、学生难以主动学习和模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榜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因此,践行榜样精神是开展榜样教育的关键环节,而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在运用榜样教育法时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对榜样精神内化的检查,使受教育者不能主动去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行为。主要原因有:第一,教育者不认可学生的榜样人物。每个人在榜样的确立上存在差异,教师和学生对同以榜样人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开展榜样教育时,有的教师不能客观评价学生选择的榜样人物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受教育者不认同榜样。学生在开始选择榜样时,有的随波逐流盲目地选择一些并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还有学生根据网络获取的只言片语确立自己的榜样,不能深入了解榜样人物,这都会使学生不知道从哪学习和模仿榜样人物。榜样教育最终是要使受教育者落实到行动上,学生不主动积极参与,是不可能达到教育效果的。 三、孔子“榜样教育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