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旅游文化讲稿 第十章 中医文化r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前导读】

中医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本章通过对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精髓、中华名医及其著名的古典医籍的介绍,领悟中医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更好地认识与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 第八章 中医文化

第一节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中医的名家与名著 第四节 中医药与旅游

第八章 中 医 文 化

第一节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的起源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 二、中医在古代的发展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中医学吸收了当时盛行一世的“道”、“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并以此构成中医理论的主干,吸取了当时的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充实和丰富医学内容,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体内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形成“环境——形神医学模式”。医学具有更鲜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中国旅游地理》 3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的诞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神农本草经》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载药365种。这一时期,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中国旅游地理》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虽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却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炼丹代表著作有《抱朴子》和《肘后方》;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银海精微》是眼科专著。 《中国旅游地理》 5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弘的气势,中国医学在

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中国旅游地理》 6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中国旅游地理》 7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后元灭宋统一了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元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中国旅游地理》 8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在探究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方面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淤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中国旅游地理》 9

三、中医在近现代的发展

中医在近现代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热心于传播西方文化的人士对于中医的排挤,中医的历史变成了一部中医生存的政治斗争史。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化中医的口号,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制定,推动了中医的科学化发展。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规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原创性学科名列其中,其中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中国旅游地理》 10

第二节 中医的文化内涵 一、中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中国旅游地理》 11

二、中医的文化内涵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为阴。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因此,调整阴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 12

(二)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三)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是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血、津液的滋润和濡养。 《中国旅游地理》 13

(四)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五)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旅游地理》 14

(六)辨证论治学说

辨证论治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七)预防与治疗原则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治疗原则是中医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对临床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几部分。 《中国旅游地理》 15

中国旅游文化讲稿 第十章 中医文化r

【课前导读】中医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项目。本章通过对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精髓、中华名医及其著名的古典医籍的介绍,领悟中医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更好地认识与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第八章中医文化第一节中医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的文化内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dqiv5eqpz6msol1o4w75dq8n1sig300u8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