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和任务
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
化趋势。主要包括污染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的变化趋势的监测等内容。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分类:
(1)按检测目的分: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2)按检测介质对象分: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监测等。 (3)按专业部门检测分:气象,水力部门监测。 (4)按监测区域分:广域,区域监测。 环境监测的任务:
(1)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
发展趋势。
(2)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施现场监督监测与检查,及时、准确地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及变
化趋势。
(3)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4)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服务,为环境建设、城乡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5)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条例,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
的数据和资料。
2. 环境监测目的、特点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
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为:
(1)评价环境质量 (2)追寻污染源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制定环境法律、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特点:检测对象种类多;污染物浓度低;重视价态和形态分析;
重视动态分析;方法和手段多样;涉及面广
3.主要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X。
1 / 17
第一类污染物:易蓄积、危害大、难降解—不管行业、受纳水体的功能,一律在车间排放口
或车间处理设施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一类污染物—在单位排污口取样。
4.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
1.水污染监测的对象、目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对象:环境水体、水污染源
监测目的:(1)对进入江河湖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
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对生产过程,生活设施及其它排放源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
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
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
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
段。
主要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GB),比较经典,准确度较高,为环境监测基准方法,也是我国
环境污染纠纷法定仲裁方法。 (2)全国统一分析方法,又称通用法,尚未成熟,但急需测定。
(3)等效方法(试行法 ,可采用的新技术) ,与前两类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方面具有可
比性,但需经方法验证和对比实验。
2.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水文实测资料、水环境研究成果等。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布置原则:
1)布设前,应先摸清监测河段内水流出入情况;
2)应有代表性,即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3)选择优化方案,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样品。
4)应避开死水区及回水区,尽量选择河段顺直、河床稳定、 水流平稳、无急流湍滩且交通方便处。同时还要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2 / 17
监测断面设置
河流监测断面种类:
对照断面:反映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具有参比和对照作用,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削减断面: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
以外的河段上。
采样点的设置
1)采样垂线的设置 水面宽垂线数
<50m 一条(中泓垂线)
50-100m 二条(左、右近岸明显水流处) 100-1000m 三条(左、中、右) >1500m 至少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 2)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 水深采样点数
<5m 一点(水面下0.5m)
5-10m 二点(水面下0.5m,河底上0.5m)
10-50m 三点(水面下0.5m,1/2水深、河底以上0.5 m处) >50m 酌情增加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应根据采样目的来选择适宜的采样时间和频率。一般,在枯、丰、平水期各采样1-2次。为便于掌握水质的季节变化,一个月采样一次最好。 1)河流
①饮用水源地:全年不少于12次
②长江、黄河干流和全国重点基本站:全年不少于12次,每月中旬
③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不少于12次,每月一次 ④一般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2次。 2)潮汐河流
全年按丰、枯、平三期,每期采样2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当在当天涨潮、退潮时采样。 3)湖泊、水库
①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 ②其他湖、库:每年采样2次,枯、丰水期各一次。 ③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4)排污渠:全年采样不少于3次。 5)背景断面:每年一次。
6)底质: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要根据监测对象的性质、含量X围及测定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采样、监测方法和技术。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对监测中获得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地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 质量保证概括了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贯穿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3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