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比较原句与换句的表达效果。
B、学生可以随时改换通感句,换得好的给予激励表扬加分。 5、学生分组发言,老师随时点拨。 6、学生齐读通感句。
7、学生将通感句转换成曲线。 老师将5个通感句投影出来。
学生每人都在纸上画曲线,然后叫两名学生上黑板画,并讲出理由。 8、老师随机点评。
9、老师归纳“通感”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六、略讲侧面描写手法: 1、 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写白妞高超的演唱艺术,为什么先从琴师和黑妞写起?
明白: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手法。这样能使文章内容更丰满,内涵更丰富,更有地衬托了王小玉的声音之美和说书表演艺术之炉火纯青。
2、 老师在曲线图下面补充几片绿叶,构成一个绿叶衬红花的整体板书图。投影板书(二) 七、仿写训练: 1、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 2、要求。
a.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b.写出音乐的节奏旋律。 c.要有一幅画面感。
3、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进入写作佳境。 4、学生互评,老师随时点评。 八、迁移比较阅读 (一)琵琶行(节选) 要求:《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两文有何异同点? 明白相同点:
1、都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2、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3、乐曲的节奏旋律变化多姿。 不同点:《明湖居听书》描写更细腻传神一些。 九、总结:
1、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拓展延伸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句: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妙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和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听潮》中的通感句:
“海在我们的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4、齐读《琵琶行》 十、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本堂课以通感手法的品味和学生听音乐作文作为切入点,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5.9
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 课题: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语文 雷雨
单元: 第四 课型: 理论
2011-4-21 10护4 编写教师: 学时:
2011-4-22 10护5 2节
2011-4-19 2011-4-20 10护1.2 10护3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资源(课件 挂图 模型 标本 录像 幻灯 投影 ) 课件
教学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 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 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 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 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 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
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 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
课后小结:(教学的主要经验、效果、存在问题、改良措施等)
上完《雷雨》这堂课,总体上说,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发
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课堂上,师生共创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校课堂教案
课程: 课题: 授课日期 语文 威尼斯商人
单元: 第四 课型: 理论
2011-4-28 编写教师: 学时:
2011-4-29 张璇
2011-4-26 2011-4-27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积累词语,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
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2.初步学写戏剧评论。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引导学生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并搜集莎士比亚的相关资料及其其他代表作品。 2.表演法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3.讨论法
对本剧中出现的人物展开讨论,以此来认识并理解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