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
摘要:血液流变学是研究人体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变形的科学;其实验室检查方面包括有建立检测指标、标准化实验室方法及质量控制;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检验方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20-01
我国的血液流变学萌发于七十年代[1],至今短短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血液流变学便取得了飞快发展及进步。经过多年研究证实血液流变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不仅和临床许多病症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可给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预报性信息[2]。目前,血液流变学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重要检测手段,已被列为广大中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项。 1 血液流变学医学科学研究内容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变形的医学科学。从研究角度出发,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血液粘度、血细胞流变性(以红细胞的聚集性、变形性为主)、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造成的影响。而从研究领域来看,基础理论及方法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是其主要内容。
2 血液流变学仪器的使用及养护
为了避免由于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不同造成结果误差,应尽量选
用对样品加样、混匀等过程可自动进行的同一型号血液流变学仪器。在使用仪器时,其周围禁止安放其他医学设备,避免对血液流变学仪器造成干扰;禁止仪器被阳光直接照射及远离热源,以防止仪器过度高温而影响其运行。使用前、后均需清洗仪器,记下每次使用及保养记录;定期对设备精密度进行校验及调试,以保证每次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3 血液流变学主要检验项目
常用的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检查项目需反映以下内容:血粘度、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球蛋白和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
4 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4.1 全血粘度影响因素:①红细胞在全血中占有极大部分比例,而白细胞、血小板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红细胞数量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全血粘度随着红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②血液粘度随着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而增加;由于红细胞内粘度极小,含有流动性较强的物质,故容易变形;当切变率适当,即便红细胞数量达到全血的99%,血液依然可流动,而当与红细胞体积接近、相似的刚性颗粒悬浮液浓度仅达到65%时,全血粘度即成为混凝土样,使血液丧失了流动性。③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后全血粘度可增高;各红细胞具有相互汇集而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的能力,一旦红细胞汇集成聚集体后,血液流动速度便减慢,全血粘度增高。④血浆稠度可影
响全血粘度;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各种蛋白质、脂类)决定血浆稠度,当血浆纤维蛋白原这种大分子物质增多时,可使红细胞发生汇集,影响全血粘度。⑤温度可对全血血液粘度产生影响;一般血浆粘度和温度呈负相关,而对全血粘度来讲,温度达到40摄氏度,红细胞聚集性便增强,变形性减弱,全血粘度增高。⑥切应力、切变时间、血ph数值、渗透压、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系统、抗凝及纤容系统对血液粘度均可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4.2 血浆粘度影响因素:①血浆粘度随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含量增加而增高。②血浆粘度和温度呈负相关。③血容量减少可使血浆粘度增高,血容量增多时血浆粘度降低。
4.3 红细胞聚集性影响因素:①红细胞聚集性随着血浆中大分子物质增加而增强;其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分子俩种血浆大分子成分具有连接相邻红细胞形成叠连体作用,直接影响到红细胞聚集性。②红细胞的几何形状和变形性可影响红细胞聚集性;基于正常红细胞的双凹园盘状形状,使红细胞彼此间接触面积较大,相互间很容易形成叠连体形式,而当红细胞为球型或变形性减弱时,可使其聚集能力减低。③一般情况下,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相互排斥且聚集性低,红细胞表面电荷由于各种原因数量减少时,红细胞聚集性便可增强。④红细胞聚集性和切应力或切变率相关;在一定范围里,切应力和血管直径呈负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切应力越小,红细胞聚集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