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K+向细胞内转移 如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合成代谢增加或代谢性碱中毒等。
【临床表现】
1.肌无力 为最早的临床表现。先是四肢软弱无力,可有腱反射减弱、消失或软瘫。以后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或窒息。
2.消化道功能障碍 因胃肠蠕动缓慢,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和腹胀等表现。严重者可致肠蠕动消失。
3.心脏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Q-T间期延长,出现U波,ST段下移。
【治疗要点】
积极去除引起低钾血症的病因,减少或中止钾的继续丧失;根据缺钾的程度,制定补钾计划。外科低钾血症患者常无法口服钾剂,需静脉补给。临床上常用的钾制剂是10%氯化钾。
(二)高钾血症
血钾浓度高于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 【病因】
1.补钾过多,如口服或静脉输入氯化钾,使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
2.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
3.细胞内K+的移出,如溶血、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酸中毒等。 【临床表现】
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神经、肌肉应激性改变,患者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表现为神志模糊、感觉异常和肢体软弱无力等。严重者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如皮肤苍白、发冷、青紫、低血压等。常有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甚至心搏骤停。高钾血症,特别是血钾浓度超过7mmol/L,都会有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早期改变为T波高而尖,P波波幅下降,随后出现QRS增宽。
【治疗要点】
高钾血症有导致患者心搏骤停的危险,因此一经诊断,应予积极治疗。
1.首先应立即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避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2.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浓度
(1)促使K+转入细胞内:可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先静脉注射60~100ml,再静脉滴注100~200ml)或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25%葡萄糖液100~200ml,每5g糖加入正规胰岛素1U,静脉滴注),使K+转入细胞内,从而暂时降低血钾浓度。若患者肾功能不全,不能输液过多,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11.2%乳酸钠溶液50ml、25%葡萄糖溶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
(2)促使K+排泄: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可从消化道带走较多的钾离子。为防止便秘、粪块堵塞,可同时口服山梨醇或甘露醇,或给予灌肠。 (3)透析疗法:上述治疗仍无法降低血钾浓度时,可用透析疗法。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
3.对抗心律失常 钙与钾有对抗作用,能缓解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故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二、钾代谢失调患者的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是否存在导致钾代谢失调的各种因素,如长期禁食、腹泻、肾功能衰竭、挤压伤、酸碱代谢紊乱等;有无周期性钾代谢失调的发作史、既往史和家族史。
2.身体状况 评估患者肌力、胃肠蠕动的情况;心功能正常与否;血清钾浓度及心电图检查是否正常等。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反应和承受力。 【主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钾代谢失调和肌无力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四肢肌肉软弱无力,眩晕及意识不清有关 3.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 【护理措施】
(一)恢复血清钾水平,增强活动耐受力
1.加强血钾浓度的动态监测,若发现有低钾或高钾血症的征象,应立即通
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2.去除病因的护理 这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
(1)对于低钾血症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止吐、止泻等,以减少钾的继续丢失。若病情许可,指导患者选择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蛋、奶、肉类、橘子汁、番茄汁等,这种通过食物补钾的方式是最自然的。另外,还可给低钾患者口服氯化钾,这种补钾方式虽然安全,但口服钾会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在饮水后服用为宜。
(2)对于高钾血症的患者,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避免体内蛋白质、糖原的大量分解而释放钾离子。大量输血时,避免输入久存的库血。其次,应告知患者禁食含钾高的食物或药物。
3.维持血钾正常水平 这是护理的关键措施。
(1)由于外科低钾血症患者常无法口服钾制剂,均需经静脉补钾。临床上常用的钾制剂为10%的氯化钾。静脉补钾的原则是:①禁止静脉推注:以免钾骤然升高,导致心脏骤停。②尿畅补钾:一般以尿量超过40ml/h或500ml/d,方可补钾。③补钾总量不能过多:每天补氯化钾总量不超过6~8g。④补钾浓度不能过高: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能超过40mmol/L,即1L液体中最多能加入10%氯化钾30ml。⑤补钾速度不能过快:静脉补钾时如速度过快,可使血清钾浓度在短期内升高许多,将有致命危险。一般每分钟不超过60滴。
(2)对于高钾血症的患者,及时落实促使K+转移入细胞内或促使K+排泄的医嘱,如输注5%碳酸氢钠或葡萄糖液加胰岛素,或给予患者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或保留灌肠,或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二)防止意外伤害
患者因肌无力特别是四肢软弱而易发生受伤的危险。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患者除在床上主动活动外,也可由他人协助在床上做被动运动,并根据患者肌张力的改善程度,逐渐调整活动内容、时间、形式和幅度,以免长期卧床致失用性肌萎缩。
(三)预防并发症
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对患者血钾浓度及心电图的监测,一旦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治疗。若出现心跳骤停,应做好心肺复苏的急救和
复苏后的护理。
【护理评价】
1.患者血清钾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能否耐受正常活动。 2.患者是否安全无意外,是否掌握预防受伤的有效措施。 3.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并发症。
第四节 酸碱平衡失调患者的护理
一、酸碱平衡失调 (一)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而致的酸中毒,是外科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失调。
【病因】
1.酸性物质过多 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大量丙酮酸及乳酸,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种情况在外科很常见。糖尿病或长期不能进食,体内脂肪分解过多,形成大量酮体,引起酮症酸中毒。心搏骤停、抽搐、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等也能同样导致体内有机酸形成过多。
2.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如腹泻、胆瘘、肠瘘或胰瘘等大量碱性消化液丧失。 3.肾功能不全 肾小管功能障碍,内生性H+不能排出体外,或HCO3—吸收减少,导致酸中毒。
【临床表现】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可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疲乏、眩晕、嗜睡、感觉迟钝或烦躁。最典型的表现是呼吸又深又快,呼吸频率有时可达40次/分~50次/分,呼出气体带有酮味。患者面颊潮红,心率加快,血压常偏低,严重时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志不清或昏迷。
【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血液pH和HCO3—明显下降。 2.其他 常合并高钾血症;尿呈强酸性。 【治疗要点】
消除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应放在治疗的首位。
临床上常用的碱性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但应遵循“宁酸勿碱”的补碱
原则。根据酸中毒的严重程度,首次补给5%NaHCO3溶液100~250ml不等。用后2~4h复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浆电解质浓度,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输注及输注量。边治疗边观察,逐步纠正酸中毒。
需要注意的是:酸中毒纠正后,患者可能出现手足抽搐,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控制。同时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出现。
(二)代谢性碱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是由各种原因引起体内H+丢失过多或HCO3—增多所致。 【病因】
1.酸性物质丧失过多 这是外科患者发生代谢性碱中毒的最常见的原因。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导致胃液中大量的HCl丢失。
2.碱性物质摄入过多 长期服用碱性药物,HCO3—重吸收增多致碱中毒。大量输注库血,抗凝剂入血后可转化成HCO3—也可致碱中毒。
【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呼吸变浅变慢,或精神方面的异常,如嗜睡、精神错乱或谵妄等。患者还可出现低钾血症和缺水的表现。严重时可因脑和其他器官的代谢障碍而发生昏迷。
【实验室】
1.血气分析 血液pH和HCO3—明显升高。
2.其他 伴有低氯血症,尿呈碱性。但缺钾性碱中毒时可出现反常性酸尿。 【治疗要点】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丧失胃液所致的代谢性碱中毒,可输注等渗盐水或葡萄糖盐水,既补充了细胞外液量,又补充了Cl—,可纠正轻度低氯性碱中毒。
对于严重代谢性碱中毒患者(pH>7.65,血浆HCO3—为45~50mmol/L),可应用稀盐酸溶液(1mmol/L盐酸150ml溶入生理盐水1000ml或5%葡萄糖溶液1000ml中)经中心静脉导管缓慢滴入(25~50ml/h)来中和过多的HCO3—。切忌将该溶液经周围静脉输入,因一旦溶液渗漏将会导致软组织坏死,应每4~6h重复监测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这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重症、顽固性的代谢性碱中毒很有效,也很安全。碱中毒时几乎都同时存在低钾血症,故须同时补充氯化钾。
(三)呼吸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