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科书第29页的内容) 。 备课人员: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备课类型:详备 教材分析: 《加法结合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即教材的第29页。
学生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学习这一课时的,在此之前对四则运算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悟。首先,教材通过出示李叔叔骑自行车的题目,问学生“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列式方案,计算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接着,教材出示两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比较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最后得出运算顺序不同,运算结果相同的结论。然后,教材出示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最后,为了方便理解记忆,用几个抽象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将会很有帮助。同时,运算定律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学好这一知识,可以更好地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感性的认识,但相较而言,加法结合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规律,并通过自己的举例来应用规律,并学会用抽象符号来概括表达运算定律。 教师发言:
:首先可以通过简算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2.经历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分析不同的运算规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并学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字母表示。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理解加法结合律;能正确区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特征。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 )+( ) 35+( )=65+(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20+80+50 0+400=400+O 140+60=60+140
(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法交换律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课本上例2李叔叔骑车的图片,请学生读读图片上的信息,师生一 起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你们能够自己列式帮助李叔叔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3.学生回答,全班交流。请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板书:(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104+96+88 ……】
4.教师从中提出两个算式——(88+104)+96 和 88+(104+96),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回答:参与运算的数一样,运算结果一样;但是运算顺序不同) 那么,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个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连接它们呢? 【板书:(88+104)+96 = 88+(104+96)】 5.练一练: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
(54+237)+63Ο54+(237+63) 162+(38+367)Ο(162+38)+367 6.全班交流发现,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板书:(a+b)+c=a+(b+c)】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研究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加法结合律的本质属性,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 合作中完成。 1.填一填。
(47+52)+48=47+( _____ + _____ ) 150+(50+66)=(150+ _____)+ 66 (136+ _____ )+98=_____+(64 +98) (a +b )+ c= a +(b +_____) 2.判一判,在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的括号里打√。 a+(50+7)=(a+50)+7 ( ) 123+(77+b)=(123+77)+b ( ) △+(○+b)=(△+□)+b ( ) 3.选一选。
⑴68+72+128=68+(72+12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2078+25=25+2078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254+436+464=254+(436+464)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4. 想一想。填上一个合适的数使计算变得简便一些。 680+( )+298 172+665+( )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几个层次的练习,充分考虑到了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的不同水平,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深化阶段。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收获。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不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呢?(任选一题) (1)1+3+5+7+9+11+13+15+17+19= (2)2+4+6+8+10+12+14+16+18+20= (3)86+87+88+89+90+91+92+93+94=
五、巩固练习
1.完成P32第5、6、7题,小组校对。 六、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结合律是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内容,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在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探究﹑尝试﹑交流﹑质疑到最后的灵活运用我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理解定律。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是通过直观借助具体情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加法的结合律(a+b)+c=a+(b+c)是加数和加数的位置都不变,改变的是运算的顺序。
第二,适时运用定律。运用运算定律是为了运算更加简便,那种定律用着方便就用那种定律。比如:37+56+23在运算时用加法的交换律就行了。而56+37+23就可以直接使用加法的结合律了。
第三,加法结合律的扩展运用。加法结合律不单是把定律直接使用还可以把加数拆开了使用。如:138+56拆成138+2+54就很快得出140+54得194。特别是在做8+98+998+9998+99998一题时把8拆成4个2算式就变成(2+98)+(2+998)+(2+9998)+(2+99998)=100+1000+10000+100000=111100。这个算式计算就变得十分简便了。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 。 备课人员: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备课类型:详备
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乘法结合律以后进行教学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但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因此,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和前提。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必须切实学好。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得太难,但是要让学生深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发言: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己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大家还记不记得怎么用字母表示?(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课的一开始,我对运算定律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起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大屏幕出示例3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 列式解答。
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