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模拟题组]

1.(2016·广东韶关一模·12)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

A.经济生活形态 C.制瓷业的发展

B.秦帝国的建立 D.经济重心南移

A [学者认为,“支那”出自荆楚,即长江中游湖北一带,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强调了农耕经济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秦灭了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制瓷业是另外一种对“China”的解释,强调的是手工业而非农业,故C项错误;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发生于魏晋、安史之乱后、两宋时期,指南方的经济产量和地位超越了北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深圳一模·14)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B [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城市人口数量没有变化,城市化陷入停滞不存在根本联系,故A项错误;明初到清末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增加,故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化停滞无根本联系,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是禁锢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

3.(2016·广东湛江二模·13)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 B.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C.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 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C [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在西汉初年汉高祖时期,不是汉武帝,且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与政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无关,故B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等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的独立起到了抑制作用,

故C项正确;盐铁官营本身是官营手工业的具体表现,故D项错误。]

4.(2016·广东茂名一模·13)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主食仍以粟、麦、稻为主”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B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主食以粟、麦、稻为主符合唐代的饮食事实,故B项正确;唐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商民不可能混居,建筑也不可能侵占街道,故C项错误;“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发生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易错题组]

5.年画中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易错提示: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易出错

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年画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的美好心愿。从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年画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6.《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易错提示:材料与教材不能充分结合

D [从“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反映江淮农业经济开始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易错提示:中国古代衣服原料的变化易出错

A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8.下列手工业品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瓷 ②白瓷 ③彩瓷 ④珐琅瓷 A.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易错提示:中国古代瓷器成就出现时间易混乱

A [青瓷成熟于东汉,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彩瓷出现在明朝,珐琅瓷出现于清朝。]

[最新题组]

9.2016年是我国干支纪年体系中的猴年,下图为我国银行系统发行的纪念币,这些具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象根源于( )

A.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 B.重农抑商政策 C.农耕文明的影响 D.西方文化的传入

C [D项说法明显错误,A、B项内容从属于农耕文明的内涵,故答案为C。]

10.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小农

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 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①④

A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这种经济的基本状况。“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并不富裕,因此排除①。]

11.2015年9月26日《新疆日报》一文认为:“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出土的各时代文物众多。”在新疆一汉墓中不可能出土的文物有( )

A.珐琅彩 C.纸张

B.粟米 D.丝绸

A [珐琅彩在清才出现,不可能出现在汉墓中,故选A。] 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漫画,它表明( )

A.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古代民间手工业受到严格的限制 C.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我国古代一直实行该项经济政策

C [漫画中的信息为“顶呱呱造船厂”“皇上不让造船了”以及紧闭的大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故选C。]

[综合题组]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粮食亩 朝代 产水平 (市斤)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215(南方) 91(全国) 117(全国) 122(北方) 1167.7 人均粮食 占有量 (市斤) 614.8 1048.35 3.85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 物播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面积所 占比重 2.3 5.72 1.925 1.925 90% 94% 94%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材料一表格主要是从纵向比较分析,除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外,其余都呈现增长趋势。第(2)问,从材料一可知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茶种植面积增多;材料二中反映茶业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是因粮食产量的提高,可为其他种植业提供劳动力以及土地的可能性。第(3)问,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根据唐朝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答四点即可)

(2)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剩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3)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

(4)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的融合。

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

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影响”可以从手工业发展对农业、商业的影响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第二小问可联系近代经济史内容对比分析。

答案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

【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广东韶关一模·12)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cou26rw9d47ty70kclt55mbv23rb1005a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