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摘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保持增长,调整结构”。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紧迫性,新的城市化进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因此,在“新常态”和“新城市化”的宏观环境下,研究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建设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以新城市化的核心意义为基础,以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为依据,建立了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使用通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估了30个国家中的新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试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2004-2013年,我国城市化新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趋势十分明显。 关键词:新型城镇;经济增长;大环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尤其重要,城市化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美国的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影响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事件。胡鞍钢(2003)与王小路(2010)认为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长率为3.15%。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是推迟还是推进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议。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滞后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事实。按照诺瑟姆(1979)的 S曲线,城市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业发展为主,农业在 GDP中的比重较大,城市人口只占很小的比例;城镇化程度代表着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农业比重将继续从25%提高到7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成熟的城市化的特征是城市化水平超过70%。在80%的化学物质条件下,生长速度将完全减慢并趋于稳定。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速度虽然有所加快,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未来,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将会持续上升,“人口红利”将会消失。以往的全面经济增长已经无法持续。在人们对“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产业结构的恶化。同时,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现有文献主要是对传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新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目前关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缺乏一些实证研究。与此同时,实证研究中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通过单个城市人口份额指标来衡量的,以新城市化为基础的单一指标方法不足以充分反映丰富程度。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城市经济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并对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引入潜在的实证

检验,看其是否中介或制约了“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从而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影响新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丰富原始理论的研究方法。

1.2.2 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新型城市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新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我国建设新型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对政府机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1.3 文献综述 1.3.1 新型城镇化概念

新工业化初期,学术界提出了“新城市化”的概念,但这是第十八次国民大会报告对“新城市化”的建议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已开始探索中国的新型城市化问题。从理论上讲,倪鹏飞(2013)和史梦雪(2014)提出了新城市化要遵循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信息化为动力,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单卓然和黄亚平认为,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是新型城市化的三大基本原则,确立了平等、幸福、变化、绿色、健康、集约和实现城市六大目标。乡村一体化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改革创新四大要素。杨辉(2014)认为,新型城市化坚持人、产业、空间、生活等基本理念,并以环境保护理念为保障,是城市居民追求的总体目标。乡村一体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城市化的一个指标。石祖林(2015)从发展理念、模式、空间形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政治保障五个方面对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城市化的质量、集约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改革和创新的若干重要作用。文献综述:研究者们对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有不同的认识,但基本同意新型城市化的性质和特征:新型城市化更加注重与新型工业化战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城市质量的变化。都市化的可持续性策略所以本研究认为,新城市化是一种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以人为本,提升内在品质的城市化。

1.3.2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研究

贾兴梅和陈中暖等(2014年)从分享城市化的角度出发,根据截面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 TOPPIS对中国省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徐琳、曹宏华(2014)从六个方面构建了70项指标:生态可持续、经济发展状态变化、生存与幸福、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变革和文化软化。刘耀斌和涂宏(2015)建立了因果关系 DPSR模型中参与型新型城市化决定因素的概念图,对此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 SEM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其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比。人口比率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察,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描述新型城市化水平。基于研究领域和视角的不同,研究者们对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性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当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系统、权威、通用的指标体系。

1.3.3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李艳和薛健(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有着强烈的相关性,二者均为因果关

系,而城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陈等人(2013)对中国自1960年到2010年的城市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分析符合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协调理论。但近些年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所以,新的时代需要更加关注城市。路易斯(2014)、 Chen等(2014)人们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负相关关系。。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就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金荣学和谢洪涛(2010)采用变量(IV)方法研究了跨省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还不清楚城市化水平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早期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各省份的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基于国家间数据建立的“面板 VAR”模型(2014)发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联系,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相互解释程度较低。这一发现可从两个角度加以解释:一方面,城市带来规模经济和城市影响,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基础教育设施和医疗保健服务。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全局主成分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文献分析法: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找出现有的研究空白,为本研究提出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文献支持。(2)全球主要因素分析方法:利用全球主要因素分析方法,为新城市化制定综合指标体系,以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各国新城市中进一步衡量城市化总体水平。全国各地的新城市化进程。时间和空间属性级别分析。

2 相关理论及方法评述 2.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在1980年代中期和后期,以罗曼(1986)数据模型和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解决方案模型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开始出现。生物化学罗马增长模式的核心前提是:外部技术知识为增长之源。他把信息视为“公共资本”,并把它纳入生产活动中。如果知识的知识效应足够大,所有生产者都会有一个积极的外部效应,并且能够补偿要素边际效益下降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 TFP产生规模经济,从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Lucas的增长模型包含两种资本,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生产能力,导致人力资本不断泛滥。效应是指生产活动的总体收益增加;同时,还假定,虽然知识没有外部影响,但是,经济增长是内生的。国内经济增长理论强调,长期经济增长受技术进步、知识或人力资本和制度积累等内部因素推动,与人口增长和其他外部经济变量无关。人口与产业的高度集中,使城市具有学习知识、提高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在优势,使其成为超越自然的技术研究“天然实验室”知识。而城市则促进了信息的交换和交换,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另一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吸引了各式各样的人才。推动人才资源积累,提高人才资源质量;

2.2 集聚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也被称为生产者经济的内部化。 批量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为充分利用大批量

生产的优势,制造商将所有工厂组装在一起。 这些优势归因于制造商在房间内进行的纯粹内部生产活动。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的扩大,生产者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效益。地方经济也称为生产者的经济外部性。因为同类产业的生产商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定位经济依赖于某一领域的行业规模、广泛的专业供应商、熟练的劳动力、专业的管理者和特定领域的专家。同一个行业内的企业聚集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基本的行业资源。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数据传输推动了数据传输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这种有利的好处产生了外部性,这将导致成本和费用的降低。工作效率高。城市经济也被称为公司外部和部门外部。 在具有典型城市环境特征的地区,它们来自非常密集和多样化的生产和住房活动。 来自不同行业的许多制造商走到了一起。 由于工作的专业化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享,生产多样化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资源效率,并进一步影响城市经济的外部因素。

2.3 非均衡增长理论

以1957年的两个新概念为基础,对非均衡发展问题,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过度的恢复效应和微弱的扩散效应造成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因果关系的累积监控。在经验性研究中,“旋转累积因果模型”可以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来解释各区域间的不平衡——富裕地区变富,而贫困地区变穷。赫什曼(1958)指出,由于缺乏资源和企业家,平衡的增长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他看来,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整个经济来说是静态的、动态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是一种同时出现的不平衡现象,由此提出了“中心点”理论。偏振效应表现为中部偏远地区处于主导地位,而扩散效应则表现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内部资源竞争加剧,生产成本压力增大。很多生产企业逐步向周边延伸,促进区域整体发展,以减少区域差异。

3 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或从多个角度考虑研究对象。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应考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2)系统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尽量减少重复指标。指数体系中的指数必须有一定的层次和逻辑关系。(3)适用性原则:在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当以事实为基础,并且应当考虑数量、可比性和可获得的数据指标,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衡量新的城市化水平。(4)动态原则:新的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进程,选定的指标也必须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五是科学原则:指标体系应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指标选择要科学,数据来源要可靠、准确、有说服力。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全面、系统、有效、动态、科学”五个原则,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新城市化的评价方法,即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并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权威的指标体系。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名称”建立了25个新城市化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衡量新城市化水平。为了扩大内需,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改善,提高“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的人民生活水平,选择了以下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 内在

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有效消除人口规模影响的税收人均收入(X2)——由公共税收决定税收支出的程度。总体上看,税收越高,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越多,对推动城市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测量公众的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居住人口(X3)-城市化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和提高收入水平。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城市生活水平和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二类工业占 GDP的比重(X4),第三类工业占 GDP的比重(X5)——城市化与第二、三类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第二、三类工业占 GDP的比重有关。 4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利用全球关键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新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指标,确定、测量和分析全国30个省的权重;第二,根据2004年 CD生产函数,到2013年,全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该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实证方式分析和检验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根据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确定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基础上,这两个省之间的关系中物质资本的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以及这两个省之间关系的政府规模的抑制作用,仍在讨论之中。(1)2004年至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趋势逐年下降。 区域和西部新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高于东部地区的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中西部地区的全国平均水平;它关系到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环境。东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经济和城市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处于明显的劣势。二是我国新一轮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倒 U型效应。东、中、西部地区新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区域性异质性。其中以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这一区域对经济有负面影响,但没有什么意义。物质资本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说明我国区域经济仍然处于投资主导型经济格局中。人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东部地区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无关紧要的。产业结构、经济透明程度、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 罗慧琳. 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24. [2] 阳名.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24. [3] 吴媛. 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4. [4] 郑李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疆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4.

[5] 郝素云.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4.

[6] 卫鹿琳.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4.

[7] 戴佳成. 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24. [8] 李亚诚. 资源环境约束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9] 郭韵清.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6.

[10] 徐易华.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6.

[11] 田鑫.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12] 赵惠芬.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 致谢

短短的两年研究生生活就这样结束了,痛苦而快乐,留下了满满的幸福和回忆。借此机会,向所有给予我帮助、鼓励、关怀的人表示感谢,感谢能遇见你们,感谢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可爱的你们!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荣幸和快乐!研究方面,您精心指导我从阅读文献到论文选题、写作,通过交流探讨,不断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人生,您总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我,有时为我排忧解难,您的教导让我受益匪浅,更是让我成为大家的精神导师。你博学多识,智敏儒雅,善思辨,治学严谨,深受大家的喜爱,是我学习的榜样。铭记“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小化”的原则,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正视自己的心态,努力把一切做好,向前迈进。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吴凌泽,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爱,感谢你们默默地支持我,给我最大的动力和信心。在结束的时候,感谢所有参加论文评审和答辩的老师,以及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衷心感谢你们!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图文 

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保持增长,调整结构”。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的紧迫性,新的城市化进程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新常态”和“新城市化”的宏观环境下,研究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建设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cgvw0bs539acj39qpyw5s23r4b08q00em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