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学2012考研笔记 外国教育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干预很少,国民教育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晚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提出了由政府在每个教区设立国家管理的学校的《教区学校议案》。议案虽未通过,但引起社会重视。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尽管款项主要由宗教团体负责,但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实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2.教育思想:

培根——以提倡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而出名的重要哲学家,是“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在《新工具》一书中以“知识就是力量”等名言对科学知识的价值作了高度概括,把“崇尚自然”这一人文主义精神更具体化为崇尚自然科学。他针对演绎法的不足,创立了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此外,他还起草过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所有科学知识,却惟独没有宗教知识。培根在当时学术界旧权威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惊人的勇气高瞻远瞩地倡导科学教育,勇敢的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动摇了经院哲学在学术界、教育界的统治地位,开创了科学发展、科学教育的新时代,为近代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洛克——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教育漫话》,还有《工作学校计划》《理解能力指导散论》《人类理解论》等。他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这一“白板论”表明了他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但他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一个来源。”并且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使人了解复杂观念的概念,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的思想基础。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上,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教育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幸福,他更注重的是教育对个人的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认为教育发挥作用的正面场所并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因此,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洛克的绅士教育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他认为,一旦绅士受到了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就会都上正轨了。主张把他们培养成身体健康、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这是他绅士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漫话》中把体育作为第一个问题加以论述,此外,还论述了德育和智育。在德育上,他强调德行高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的有用的广泛的知识。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对英国以及西欧教育的规范化做出了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的内容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代表作是《教育论》(1862年)。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在详细论证五种活动与科学的关系后,得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结论。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他提出学校应开设五类课程: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文学、艺术等。斯宾塞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冲破了古典教育传统的束缚,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赫胥黎——19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这一论文集中。首先他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当时学校提供的教育“实在是近于完

全没有教育”。其次他倡导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只有受过两方面教育才能算是受过自由教育。他的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改变了欧洲和法国的历史,而且也改变了法国的教育。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代表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代表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和代表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在客观上指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发展。

1799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他采取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总长一人,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基佐法案》 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他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为了发展初等教育,他还提出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这一法案公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费里法案》 1881——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这一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有发生了多次变化。

2.教育思想:

爱尔维修——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和教育的民主化主张,直接抨击了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的贵族理论。由此,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狄德罗——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同爱尔维修一样,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像培根一样强调科学

知识的学习,反对花太多的时间学习古典语言。

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他的《论国民教育》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的世俗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生过很大影响。他认为法国国民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教育最终要达到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目标。此外,他对教师、课本、学制等都做了论述,这为以后法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启示。 涂尔干——近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论著主要集中在《教育与社会学》《道德教育论》以及《法国教育学的演变》三部著作中。他认为教育有三方面的功能: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显示;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在道德教育上,他提出非宗教化的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从而在教育史上,首先开辟了教育社会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主张和教育改革方案——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代表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代表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和代表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在客观上指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在欧洲国家中,德国最早颁布强迫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717年,普鲁士颁布了第一个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规定所有5——12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父母必须送自己的子女入学,如果违纪就要受到处罚;贫苦家庭儿童的学费应有地方贫苦家庭救济金支付等。此后,普鲁士又分别于1737和1763年颁布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实科中学开始在德国出现。1708年,虔敬派教师席姆勒在哈勒开办了“数学、力学和经济学实科中学”,它是欧洲最早的实科中学之一。40年后,又有人在柏林开办了一所规模更大的实科中学。直到1900年,实科中学才在德国获得与文科中学同等的地位。

在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其代表人物巴西多于1774年在德骚开办了一所“泛爱学校”。泛爱注意教育家强调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激发对人类的广泛的爱,尊重儿童的个性,注重教育的实用性,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采用实物教学等。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对当时的过的初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还出现了新人文主义运动,作为新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的德国教育家洪堡曾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柏林大学的创办。柏林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不仅对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而起对欧美其他国家大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教育思想:

康德——18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代表作《论教育》。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上,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认为教育和艺术一样是件最难的事。高的评价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大意义,要求给儿童更多指导和管束。教育对于人不可或缺,同时也只有人才是适合于教育的生物。他提出要培养“道德人”,作为与动物的区别,在教育中既要注意儿童自然发展,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在《论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为体育、管束、训育和道德陶冶四个部分,并将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称为广义的体育。康德关於公共教育的观点,关于教育几个部分的划分在教育思想上给人们留下了多方面的思考。

费希特论国民教育——他推动了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和国民教育的进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国民的素质,要培养完人。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其次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最后是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人。在如何开展教育上,他认为国民教育包括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两个部分,全民教育是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国民,全面教育是指对个人而言每个人应该受到道德、智力、身体等全面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主张把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

第斯多惠论教育——19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师范教育上有不休的功勋,被人们尊成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他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视自主学习,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遵循人的天资,“过早”或“过晚”都不好。在教育目的上,他从人生观角度论述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完善教育,发挥人的天资、智力和主动性。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生目的的实现。在教学原则上,主要有:遵循自然原则;遵循文化原则;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原则。他还对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教师要自我教育、有崇高的责任感、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等。 (四)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是落后的,而且在教育上发展也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进行了社会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的一方面。在教育改革中,俄国创建了实科性质的专门学校,如炮兵学校、工程学校外语学校等;采取了一些发展初等教育的措施;制定了设立科学院的计划,旨在培养高级人才。彼得一世的改革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是,由于他的改革加强了贵族等级制度,因此,18世纪中期已形成森严的教育制度,所谓“正教、专制制度、民族性”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在19世纪前半期被钦定为俄国国民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国内外进步势力的压力下,沙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19世纪中期进行了一些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民主化。然而,19世纪70年代后又采取了一些反动措施,导致了俄国教育的又一次倒退。

2.教育思想:

乌申斯基论教育——代表作是《人是教育的对象》。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反对沙皇政府,主张用和平改良手段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在教育目的上,主张有意教育(学校和教育者)。他虽然重视教育作用,但认为教育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方向.在教学目的上,批判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片面性,主张知识和能力相互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实科课程和古典课程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上,他十分重视,认为应包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爱劳动等。他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1862年撰写了《师范学堂草案》。他的思想对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五)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从17世纪开始,在北美洲逐渐形成13个较稳定的殖民地区,这些殖民地一般划为北、中和南三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教育有不同特色。在北部地区,教育多由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管理,教育主要目的是教会儿童阅读和培养合格牧师,教育的内容是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为了培养牧师,1636年创办了美洲第一所大学——哈佛学院。在中部地区,教育主要是照搬宗主国的模式,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堂区学校。在南部地区,子女的初等或中等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然后送往英国或欧洲的中学或大学深造。因而,直到1693年,才建立威廉

——玛丽学院。

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建国后没有对教育管理体制做出任何规定,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由于这一规定的模糊性,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关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还是由政府控制的激烈争论。结果,1837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

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都是私立或教会办的,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大量外来移民的增加,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这也是一次重要的义务教育运动,贺拉斯?曼是重要的推动者。公立学校运动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有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二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三是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随着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也相应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这一运动主要是在小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在中学,公立中学实行免费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式、学校类型、课程设置、教育规模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学术性大学纷纷创办。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以学术研究为主,并首创研究生院,不久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开始向学术性大学发展。

《莫雷尔法案》 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这一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这一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2.教育思想:

贺拉斯?曼论教育——在教育作用上,论述了普及教育对国家、社会的重大意义:是国家政府继续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保证;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是使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在教育目的上,教育应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工作者。在教育内容上,他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进行了阐述。他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贺拉斯?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上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史称“明治维新”,其中包括对教育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学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这一时期日本学制的改革,为建立近代的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敕语》 1890年,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中央集权的控制,日本颁布由明治天皇签署的《教育敕语》,成为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伦理道德思想;第二部分指出日本伦理道德

教育学2012考研笔记 外国教育史

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干预很少,国民教育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晚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提出了由政府在每个教区设立国家管理的学校的《教区学校议案》。议案虽未通过,但引起社会重视。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cf964g54m667gj1z1q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