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儿童心理学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
2.将儿童心理研究年龄扩展到青少年:霍尔(1904)《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
4.儿童发展——毕生发展: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心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5.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和《工作疲劳,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系统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6.维果斯基:历史文化观,内化说
7.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9.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1925),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10.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朱智贤著的《儿童心理学》和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
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独立。 何谓有意识的教师?(貌似不用)
成为有意识的教师:1.了解学生需要,思考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及方法2.不断地教学反思,形成对教学的批判性思维3.较强的教学效能感4.集体效能感5.尝试多种策略来解决教学问题6.不断地学习 2.有意识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P24)
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在行动中研究; 对行动的研究; 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计划、行动的实施、总结与反思。 3.专家型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过程
所谓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第二,高效;第三,创造性的洞察力。 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专家阶段。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1.记住几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45 表格(貌似不用) 2.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皮亚杰主要采用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在研究方法上,科尔伯格主要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重要)
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决定论,遗传前提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说明了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
(1)屈赖恩的白鼠走迷津实验;第七代差异显著,这说明了遗传对动物行为能力的影响。
(2)高尔顿采用家谱调查法研究;977名名人和普通人发现其家族成名人物,名人组332人,普通组只有1人,可以证明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3)双生子研究设计,可以说明遗传而非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环境外因论,环境是指保持生物机能必需的自然环境(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两种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1)早期经验的作用,孤儿院小孩与正常家庭比爱闹事,更依赖、更散漫多动。 (2)家庭的影响,母亲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学校教育的作用,同一批学生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1
(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2)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3)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4)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选择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4.主动性与被动性5.方向性与不可逆性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题目)
皮亚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一)关于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实质:皮亚杰提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原因: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二)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类。 (3)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是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协调成熟、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因素。 2、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
(1)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凡能在行为中可以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图式。
(2)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是指把环境中的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顺应是指修正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环境。 (3)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平衡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可以用来解释环境。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平衡。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时间+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并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主要手段),拥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心理表征的能力、延迟模仿的能力。 2、前运算阶段(2-7岁) 语言及概念以惊人速度发展。
符号功能亚阶段(2-4):自我中心性和泛灵论。
直觉思维亚阶段(4-7):没有形成分类能力,思维“中心化”。 此时儿童无法完成守恒任务,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守恒问题、序列化、类包含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1)视角创新:关于儿童本性、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2)对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变化。视儿童为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2
(3)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研究
2、局限:(1)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儿童遇到困难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能力表现与年长的儿童之间的接近程度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3)认为儿童对环境的自主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受到后继研究的质疑。 3、教育意义:
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5.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对话是最近发展区中一个重要的脚手架工具。
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 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6.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一)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三)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 (四)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第四阶段为学龄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第五阶段为青春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死亡)第八阶为老年期(成年后期),发展任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相对不重要)
道德发展观:道德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二是对人类平等的关心; 儿童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研究方法:临床法与对偶故事法
道德发展阶段:(要求能根据事件回答出具体的道德阶段)P67
前道德阶段(2-5岁) 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5-10岁) 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10岁以上) 9.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P69-73)
理论观点:以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认知结构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发展阶段: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9—20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