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时间:2024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1页 共8页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模糊检索,在2013-2017年间,可分别获得期刊文章2576篇与1218篇,可见,不管是德育渗透还是网络德育,都是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或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高频词汇。但如果选择文献分类目录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检索条件为“主题”类别,以“网络德育”词频并含“渗透”词频再进行精确检索,在2013-2017年间,仅获得期刊文章16篇,其中,以高校为研究背景的有9篇,以学科渗透为研究背景的有3篇。可见,如将“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合并研究,既有时代意义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德育,作为人格教育、人性提升和精神建构的一种人类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方面,而隐性教育形式则主要表现为德育的渗透。从与德育载体论关系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渗透载体包含环境、学科、教师、管理、新闻媒介六大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介载体具有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更为人们接受且行之有效。从与德育灌输论关系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与空泛说教,而应借助科学方法将德育有关内容与具体知识糅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情景环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第 1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4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2页 共8页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优良品质。此外,还有学者从教育模式,以及从学科教学等方面出发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等,可谓百家争鸣。但总体而言,德育渗透理论应包含三个内容,这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一是一种方法、途径或原则,核心就是“不知不觉”;二是有载体;三是丰富了传统德育,拓展了德育时空。在现实教育中,初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初期与性格叛逆期,不善交往与表达,对外界敏感,尤其是对互联网信息与自媒体极富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其性格特点与行为特征都说明“互联网+”德育渗透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也必将取得显著效果。
二、“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新取向
1.德育实践范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实交织“互联网+”德育,融合了“真实+虚拟”,整合了“一般道德社会+虚拟网络道德世界”,构建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德育模式。有别于传统德育,“互联网+”所创设的虚拟场域更为宽广、更加复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场域将继续呈现出波浪式多时空向度扩展,生活其中的初中生将有更宽广的时空维度、更便捷的知识素材、更个性的表达手段去传递讯息、表露情感、阐述观点以及碰撞思维。当然,这种虚拟场域所呈现的信息并不都是规范、正面、健康向上的,其中也充斥着各类消极、迷幻、失范的有害信息,对此要学会辨别、有所取舍,而这正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现实世界加强引导,做好“铺轨”,时刻防范初中生认识错位,甚至人格扭曲。2.德育主体身份:从教师传授延伸至师生共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德育知识,相较于其它任何人或组织,只有教师堪当德育重任,是德育中的主体。而在“互联网+”时代,德育主体不再以师为
第 2 页 共 8 页
编号: 时间:2024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3页 共8页 尊,相反,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逐渐上升,师生关系也不再受限于“师传生受”的传统模式,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与新颖性、网络德育的多元性与动态性、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等,都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新世界,学生主体对于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养成的重要价值逐步确立,学生从德育的“接受者”正逐步走向“挑选者”。当然,德育主体从原先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并不能说明教师德育从此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德育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谋事业,两者缺一不可。“互联网+”德育,使学生的自主性凸显,学生可借助互联网习得道德,并于现实中显现。但学生在“自育”的同时也离不开“他育”的引导,“自育”不加引导与规范则容易走偏,甚至误入迷途,教师“他育”是“指路明灯”,其引导与启发作用也不可小觑,故“互联网+”德育,则更应强调师生共育。3.德育手段方式:从理性教育延伸至情感交互一直以来,传统社会都把理性作为判断道德的唯一尺度,在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崇高理想的同时,都忽视了生活世界的道德的丰富性,忽视了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之中所获得的乐趣,这样的道德教育很容易被退化成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与行为训练模式,这种以牺牲心灵自由成长而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既要有理性的总结、提升与“质的飞跃”,又要有感性体验、陶冶与“量的积累”。感性活动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承载物,脱离感性谈理性,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初中德育过程中,不能为德育而德育,还得让学生接触到德育工作赖以生存的土壤,而这土壤,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网络生活就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4.德育目标内容:从传统价值延伸至现代共融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善恶是非、道德伦理所
第 3 页 共 8 页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