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
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做计划工作。 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 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
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三、计划的类型
1.根据计划广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为整个组织设立长远发展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步骤、措施。作业计划规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法。
2.根据计划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通常是指战略性计划,主要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短期计划通常是指一年以内的计划,是根据中长期计划和当前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 中期计划介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
3.根据组织管理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市场营销计划、研发计划、生产与运营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供应计划等。
4.根据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两种。专项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定的计划。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作的整体安排。 5.根据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划、预算等几种类型。
宗旨是指组织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性质的组织。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具体成果。策略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重要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 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规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策略、政策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预算是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如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广告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程序(八步)
机会分析——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计划分解——编制预算
第四章 目标管理
目标是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制订计划的基础。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就是围绕目标进行管理。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组织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现代管理中,人们通常不仅把组织看成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将其看成社会组织。组织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组织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等都作为其目
6
标的组成部分。 二、目标的性质
1.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
组织寻求生存和发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单一指标是无法胜任的,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目标群才能构成组织的总目标。
在目标类型方面,它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主要目标由组织性质决定,它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并行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社会目标,是为组织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次要目标是贡献给组织本身的目标。
在目标内容方面,彼得?德鲁克认为,有八个领域必须订出绩效和成果的目标。它们是: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物资和财务资源、可盈利性、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培养、工人的工作和态度、社会责任心。 2.目标具有层次性
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去实现。因此,组织内各部门应围绕总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目标,并作为子目标支持总目标的实现。 组织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组织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这种层次性体现为组织目标从综合的组织总目标到具体化为各管理层的中层目标,直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3.目标具有变动性
组织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组织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确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组织发展目标很多,组织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内容作为组织目标的主体。 3.定量化原则
目标要实现由上至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
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宗旨。比较而言,组织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四、目标管理的含义与产生应用
含义: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产生应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首先提出目标管理思想,最早却在日本的一家玻璃厂里得到应用,1965年后才在美国迅
7
速普及,现在这种管理制度已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五、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目标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1.目标建立。
从内容上看,组织目标应该首先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并结合组织内外环境确定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工作目标。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组织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建立。常见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法。 2.目标分解,是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组织内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明确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中应承担的责任。参与制的目标分解方法强调上级与下级商定目标。 3.目标控制
组织内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目标完成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必要时,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一定的修正。 4. 目标评定
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因此对部门、个人的目标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六、目标设立过程中注意事项
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先进性与可行性要实现统一,在对职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认定的基础上确定目标的水平。
2.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 3.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定的短期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发展。
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七、目标管理的优缺点评价 目标管理优点:
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目标管理对目标的强调保证了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围绕着完成组织的经营宗旨。这种有的放矢的管理一方面保证各层次管理人员权责明确,增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职工的广泛参与,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有助于组织组织机构的改革。目标管理的机构设置是围绕着所期望的目标成果建立的。目标的归口管理要求组织结构权责明确,并根据责任划定组织结构。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原则要求结构的设定以分权为基础。
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目标设立期间职工的广泛参与,明确了职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职工不只是听从命令的被动的生产者,而是有相当自主权、在一定范围内主要依靠自我控制进行工作的、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的生产者。“能力至上”的人事考核与评价体系,使职工的努力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自我控制与上级控制相结合的目标控
8
制体系,保证了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偏差,保证劳动的有效性。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缺点):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要以目标的准确设定为前提。保持目标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要求经理人员的内在素质较高。
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目标管理的思想基础是职工具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需要组织长期对职工进行教育。
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由于目标设定中对不同部门的目标完成的难度很难做出精确判断,在评价、考核、制定奖惩方案时,上级领导会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方案,或为了回避矛盾不将目标成果与奖惩相结合,等等。
4.组织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由于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是组织可以形成自觉、自愿、愉快的工作环境;职工乐于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管理,体验工作成就感,而且认为工作中的成就感比金钱更重要。实践中并不完全如此。
、 第五章 战略管理
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特征
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战略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全局性。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追求整体绩效最大化。 2.长远性。战略的着眼点是组织的未来,是为了谋求组织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 3.纲领性。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组织行动的纲领。
4.客观性。战略是在对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而提出来的。
5.竞争性。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顾客。
6.风险性。组织战略着眼于未来,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战略方案带有一定的风险。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战略远景。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业务。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战略体系构成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 1.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也称为公司总体战略,它主要
9
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确定每一种业务在组织中的地位。
2.业务层战略,处于组织战略体系的第二层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四、战略管理含义与内部过程
含义: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即为了实现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对组织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过程。 战略管理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责。
内容过程:共有六个阶段,可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及控制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五、总体战略包括三大类型
(一)稳定型战略的涵义和特征 含义: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型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 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二)发展型战略的含义、特征、主要形式
含义: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特征:一是扩大产销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实力;二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老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开拓新市场;不仅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且试图通过创新来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三种形式:
1.密集型发展战略:是指集中组织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
2.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在前向和后向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一种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后向一体化战略两种表现形式。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关联多元化和无关联多元化两种发展战略。
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同心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的经营领域,进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战略。
无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复合多元化,是指组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的新行业领域的战略。 (三)收缩型战略的含义、特征、基本形式
含义:是一种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战略。
特征:不是寻求规模扩张和经营广泛,而是通过收缩或 ,缩减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
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