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慎重,也要自己承担后果,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后悔也是一种经历,让他有机会体验,也是一种心理的锻炼。
我用三句话概括我对孩子\选择\的观念--给他广泛的机会;给出我们的建议;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些选择不是原则上大的方向问题,所以没有必要非让孩子听我们的建议。孩子以后的路让他自己去走,我们又没法代替,只能把我们的意见,充分地表达以后,大家来探讨。
2006年夏天,他被剑桥大学直接由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博士生,也同时收到了他暑期实习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年薪百万的录用通知。在这个选择上他有些犹豫。不是被那百万年薪吸引,他在考虑一个职业的起点。毕竟,与跨国银行的金融家和大企业的高层打交道,是一个较高的职业起点,可以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不寻常的人和事,增长阅历,也锻炼能力。但我和他爸爸倾向他去读博士,毕竟他才二十二岁,是吸收知识的黄金年华。而且,他读博士的实验室,在生命科学界有着世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能够和科学大师一起工作、学习,对他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很有益。我们把意见讲给他,他也广泛地征求了别人的意见,最后放弃百万年薪,自己选择了读博士。
他读剑桥时的专业选择,我们也是尊重了他的想法。不管是他的人生重大事情还是一些小事,我们会很认真地倾听他的意见,给他指出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并告诉他:\你做的选择,就应该为你的选择付出努力,并随时准备去承担这种选择给你可能带来的一切。\当然我这样说,并不否定父母反对孩子那些不合理的和有害的,以及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承担后果的选择。
选择,就意味着责任。
有句话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以后怎样去选择。
我经常听说有些家长为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和孩子发生冲突。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琴,愿意去踢足球,但迫于父母的愿望,他去学了,结果内心却永远在向往着足球;一个孩子喜欢白色的衣服,可父母喜欢她买红色的,于是买了,但孩子并不快乐。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一切都在经验丰富的父母的掌管之下,结果失去了发展和完善自己、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努力的机会。
一个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选择。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的未来。
我们成人都知道,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而不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其实对他们而言,生活早已经开始。
孩子不必太听话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儿子懂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说:\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发明电灯?\
这是夏杨小时候曾经讲来\戏弄\我们的一个小故事。
第3节:孩子不必太听话(1)
实际上,我们家是一个很民主的家庭。我一直不把夏杨是否听我们的话当成判断他是否是好孩子的标准,他的爸爸也一直像朋友对待他。我们知道自己不是真理之父、真理之母。随着孩子的成长,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度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
饭店的餐桌上,一个母亲夹着一块鲜嫩的鱼肉,硬往一个五岁男孩的嘴里塞。边塞边说:\这孩子中午就没好好吃饭,这么好的鱼,就是不吃。我就不信你这么不听话!\
看那阵式,她真的想把儿子的嘴巴撬开。
男孩抗拒着,哭着:\不吃,不吃??\
母亲的脸阴沉着:\不行,你今天非得把这块鱼吃了。\
这时同桌吃饭的人开始劝说:\算了吧,孩子不想吃,干吗那么难为他?\可那位母亲像
没听见,举着的筷子和筷子上的那块鱼,还在孩子紧闭着的嘴边,强硬地坚持着??
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一幕,而这一幕在那以前和之后的日子里,也多次见到。不是同一个母亲所为,却如出一辙。
我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一个孩子一顿饭不吃一块鱼,与让孩子体会自己的意愿被尊重的感觉,好像应该后者更重要。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些都是连小动物、连婴儿都会要求的事情。母亲的责任应该是搞清楚孩子不想吃的原因,而不是强行硬塞到嘴里。结果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不愉快,更有幼小的心灵受到的伤害。这种伤害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非爱行为\,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就像一本书的名字《都是为你好》,但却会让孩子产生自贬和羞耻的感觉。
有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学生,父母都是很成功的人,尤其是他的母亲,有一种很强势的性格。从儿子小时候,她就以儿子特别听她的话为自豪。连这个孩子大学学的专业,都是妈妈亲自给他选的。最后,这个孩子休学回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再也不愿意出来,甚至一刻见不到母亲,他就没有安全感。
他又回到了哺乳期,因为他在生理上虽然断奶了,但他的心理始终没有断奶。
我很能理解母亲们心里动不动就想为孩子做事的想法和冲动。我也经常不自觉地就想帮孩子,但一旦夏杨说一句:\哎呀,妈??\
在儿子的一生中,母亲永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母亲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着儿子将成为怎样的人。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闭上你的嘴,不要辩解了。\你必须听我的,这是命令!\我就很为那些孩子担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不辩解,到时候你甚至会尖叫着对孩子喊:\你为什么不辩解?\如果从小你不给孩子这种解释和辩解的权力和机会,他不被父母尊重,长大了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屈服于权威、不敢有自己主见的唯唯诺诺的人。
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时,辩解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如果是陌生人这样对他,他也许会很愤怒,但很快就不当回事了;如果是孩子尊敬又亲近的人,尤其是母亲,这样对他,他就会伤心、委屈,次数多了,就变得不自信。
我经常对夏杨说:\你有辩解的权利,但妈妈和爸爸也要说出我们的意见,你来和自己的想法对比一下,看看哪个合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意见被他采纳。即使不被采纳,我们也不觉得他冒犯了家长的\权威\。如果他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我们建议的错误,我们会
向他祝贺,并检讨我们自己;如果他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了他自己的错误,我们也不讥讽批评他,让他自己反省,下次他会更慎重地考虑父母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
孩子也有说话的权利,不要对孩子进行无端的批评和责骂。因为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而被感动的人则更容易自省,并且因为感动增加内心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他的自制力也会增强。也许孩子因为不听话,会遭遇挫折,但这也是他成长的代价,教训会比经验更深刻。当然,这样放手的前提是,确保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性。
第4节:孩子不必太听话(2)
给孩子更多行动和说话的自由。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到一些大事上,孩子才会主动思考,会更\听话\。
孩子在十二岁以后,进入所谓的\逆反期\。这时,更要把尊重给予孩子。实际上我认为所谓孩子的\逆反期\,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长期,这应该是很值得我们家长欣慰的现象。但有的家长却在为孩子们觉醒的自我意识而烦恼,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孩子\不听话\了,而且自己的主张越来越多。随后,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多。
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主张和能力的孩子来说,乖乖地\听话\是一种痛苦。我一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张,我和夏杨经常辩论,但不是在愤怒的情绪中进行。我会在一种平等、平和的状态下,和他讨论我们和他发生歧义的问题。这样做也是让他养成一种习惯,将来在社会上,如果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也要让自己在这样的心境中,理性地与别人交流沟通,而不是情绪化地争吵。
在夏杨的成长中,我没有特别感觉到他的\逆反期\,也没有感觉他把我气得不行了。因为从小我们就习惯了让他阐述自己的看法,在理解他的前提下,再阐述我们的意见,所以没有让他逆反的土壤。我们允许在辩论中暂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到现在还经常在家里进行这样的辩论,有时候把问题放一放,有时候他被我们说服,但有时我们也被他说服。现在我们承认,他看问题的睿智和角度,有时候是我们所不及的,这时,我和他爸爸会很虚心地听他给我们就某个问题\上一课\。
父母的话不是真理的标准,但在是非原则问题上,则必须很明确地表明父母的立场观点。孩子能服从,也是因为他自己思考了父母的意见之后,认为是正确的而愿意服从。一般来说,即使父母说的是真理,但非常苛刻地强求孩子去服从,结果也往往是坏的。
不要捂上孩子的嘴巴,给孩子说话的权力吧。平等、尊重、沟通、理解、倾听、建议,
你会在孩子身上看到令人鼓舞的情形。
蹲下和孩子说话
一个妈妈在大声训斥着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还不时用手点着小男孩的脑袋。妈妈站着,高高的个子,小男孩低着头,不看妈妈,眼睛瞟着路边的行人。
看来小男孩不知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自己好像已经感到理亏了,只是妈妈还是有些不依不饶:\抬起头来,看着妈妈。\
那一刻,我看到这个情景,很想告诉那个妈妈: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知道,让那个小小的人仰着脸,看高高个子的妈妈怒气冲冲的样子,该会让他感到很压抑和恐惧。
夏杨小时候,如果我要对他进行\教育\时,我总要蹲下身来,耐心地说话,效果总会不错。
在我准备做妈妈时,我从一本英文书上看到一个小故事,题目就叫《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在圣诞节的晚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番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一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我应该算是一个快乐的妈妈,在用快乐的教育,培养着快乐的儿子。我知道,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一个独立的王国,那里有着我们这些大人不能知晓的五彩缤纷,有自尊,也有怯懦。当大人们俯视着对他们高喊,\过来,我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会是怎样的恐惧和紧张。当一个孩子差不多在十几年的时光里,需要仰着脸去倾听和忍受来自父母不理解的吩咐指责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第5节:蹲下和孩子说话
和儿子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