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痉挛(jìng) 赝品(yàn) 膻(shān)味 浑身解数(xiè) B.牝马(pìn) 脚踝(huái) 圈养(juàn) 卷帙浩繁(chì) C.毗邻(pí) 伛偻(gōu) 黏泥(nián) 戛然而止(jiá) D.干瘪(biě) 龌龊(chuò) 晌午(shǎng) 掎角之势(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蜂拥 帐蓬 风驰电掣 记忆犹新 B.勋绶 蹩脚 龇牙咧嘴 悬而未诀 C.馥郁 合拢 纡尊降贵 阒无一人 D.摩娑 安详 神清气爽 老态龙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举起沉得像铁棍似的单管猎枪,冒冒失失地朝天开了一枪,随着砰的一声振聋发聩的.... 巨响,一道红光直冲云霄,一瞬间,耀得眼睛发花,星星失色。 B.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
之中。
C.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至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D.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 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
冲过来。
B.当上级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有一种既光荣又自豪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的。
C.素芭尽管对它们施以的友情并不是一样的,但它们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恋。 D.他们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
5.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法国作家雨果的《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
的场面描写。
B.作家往往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刻画小说人物,这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无高下优劣之分。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古典小说更长于以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西方小说则更
长于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来刻画人物。
C.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而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著有长篇小说《母
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D.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
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
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
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
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
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动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
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6.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
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
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
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
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 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人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
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摆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
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
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 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盼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
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苟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苟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
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
而与儒家一致。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9分)
魏公子列传(节选)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①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
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
生乃屏人间语。
公子从其计,如姬②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噬啃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
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
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节选自《魏公子列传》,有删节)
注:①胜:平原君名胜。②如姬:魏王最宠爱的妃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客往赴秦军 ②空以身膏草野 B.①复引车还,问侯生 ②虞常果引张胜 C.①何功之有哉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公子过谢侯生 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公子“能急人之困”的“高义”品行的一组是 ①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③我岂有所失哉
④公子再拜,因问 ⑤往恐不听,必当杀之 ⑥公子遂将晋鄙军,进兵击秦军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乘势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危急关头,平原君多次写信、接连派使者到魏国请求救援,魏王才派晋鄙带兵救赵。
B.魏公子无忌被平原君斥责,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想要救援赵国,在得不到魏王允许的
2024-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81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