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中国渔业统计
二〇〇三年全国渔业统计分析
2003年,全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渔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水产养殖为重点,控制捕捞,开拓远洋,强化加工,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加强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里,在面临“非典”疫情突发、局部灾害比较严重、水产品出口受阻等不利情况下,保持了全国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主要统计指标及增减情况
(一) 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水产总公司的统计年报汇总,并与国家统计局核对一致,200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706.11万吨,比上年增长3.0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为2685.6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为2020.49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48%和5.30%。海洋捕捞产量为1432.31万吨,扣除远洋捕捞产量115.76万吨,比上年实际减少7.25万吨,负增长0.58%。淡水捕捞产量为246.22万吨,比上年增加21.42万吨,增长9.53%;海水养殖产量为1253.31万吨,比去年增加40.46万吨,增长3.34%;淡水养殖产量为1774.27万吨,比去年增加80.22万吨,增长4.74%。
总产量中,捕捞产量1678.53万吨,占总产量的36%;养殖产量为3027.59万吨,占总产量的64%。海水产品产量为2685.62吨,占总产量的57%;淡水产品产量为2020.49万吨,占总产量的43%。
总产量中,鱼类产量为2819.2万吨,占总产量的60%,甲壳类产量为436.9万吨,占总产量的9%,贝类产量为1119.7万吨,占总产量的23.8%,藻类产量为141.9吨,头足类产量为90.2万吨,其它类产量为98.1万吨。
海洋捕捞产品中鱼类产量973.14万吨,比去年(964.48万吨)增加8.66万吨,增长0.90%;甲壳类产量231.94万吨,比去年(253.57万吨)减少了21.62万吨,负增长1.27%;头足类产量90.21万吨,比去年(167.26万吨)减少77.05万吨,负增长46.07%。由此可见,除了海洋捕捞鱼类产量同比出现增长外,其它海洋捕捞品种产量均出现下降。在海洋捕捞鱼类产量中,鳀鱼产量最高130.24万吨,占鱼类产量的13.38%;其次为带鱼126.49万吨,占鱼类产量的13%。
海水养殖鱼类产量为51.92万吨,养殖面积为75941公顷,分别比去年减少41247吨和7427公顷,负增长率7.36%和8.91%;甲壳类产量为66.12万吨,面积为306270公顷,分别比去年增加9.88万吨和减少6417公顷,增长17.58%和降低2.05%;贝类产量为985.32万吨,养殖面积为963698公顷,分别比去年增加201480吨和130237公顷,增长2.09%和15.63%;藻类产量138.38万吨,养殖面积为80699公顷,分别比去年增加8.2万吨和19023公顷,增长6.31%和30.84%。在鱼类产量中,鲈鱼产量最高7.8万吨;其次为大黄鱼5.87
万吨;美国红鱼产量位居第三4.49万吨。
在淡水产品中,鱼类产量1794.19,同比增长4.91%;甲壳类产量138.93万吨,增长13.28%;贝类产量53.75万吨,负增长2.45%。淡水养殖鱼类产品中草鱼产量最高349.26万吨;鲢鱼产量位居第二311.20万吨;鲤鱼位居第三226.73万吨。甲壳类产品中虾产量69.02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和青虾养殖产量分别为29.63万吨和19.58万吨;蟹的产量37.48万吨,其中河蟹产量36.8万吨,同比增长8.26%。贝类产品中河蚌产量8.1万吨。淡水养殖鳖的产量为14.38万吨,比去年增加2.74万吨,增长23.52%珍珠产量4393吨,同比增长37.44%。
海洋捕捞产量中,远洋渔业产量为115.76万吨,比上年增加6.12万吨,增长5.58%。其中,鱼类产量同万吨;竹荚鱼产量位居第二,为12.44万吨;金枪鱼产量位居第三,为10.21万吨。中国水产总公司远洋产量为18.82万吨,占远洋总产量的16%。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7.16公斤,比上年增加1.11公斤。 (二)水产养殖面积
水产养殖面积7103.6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9.01千公顷,增长4.24%。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532.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87.4千公顷,增长13.94%淡水养殖面积5571.4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1.61千公顷,增长1.86%。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398.74千公顷,增加41.89千公顷,增长1.78%。
稻田养殖水产品产量100.02万吨,面积1558.04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4.78万吨和60.16千公顷。
(三)机动渔船拥有量
2003年年末机动渔船51.47万艘,总吨位为724.59万吨,总功率1573.58万千瓦。其中: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8.14万艘,总吨位为625.45万吨,总功率1371.61万千瓦。
(四)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
按现行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5778.83亿元,实现增加值2529.5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3323.41亿元,增加值1807.13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产业产值1261.86亿元,增加值372.67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1193.57亿元,增加值349.72亿元。按照传统统计口径,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29692亿元)的11.19%,比2002年(11.35%)降低0.16%渔业增加值占大农业增加值(17508亿元)的10.32%。(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渔业产值包括水产苗种产值,渔业产值不是最后确定数,应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五)渔业人口和渔业劳动力
群众渔业人口2074万人,渔业劳动力1316万人,分别比去年增加30万人和4万人。群众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809万人。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9.9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19.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16.13亿元和72亿元。 (七)渔业灾害
全国由于渔业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87亿元。其中沉船2102艘,受灾养殖面积674.89千公顷,损失水产品133.11万吨,死亡、失踪和重伤857人。
(八)渔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7643个渔民家庭手指调查点调查核定,渔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劳动纯收入8284元,分别比上一年增加139元和降低383元,增长3%和降低4.42%。
(九)水产品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国水产品进出口量为443万吨,进出口总额为79.7亿美元;其中出口量210万吨,出口额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和17%;进口量233万吨,进口额24.8亿美元,同比下降6.4%和增长9.5%;实现贸易顺差30.1亿美元。
(十)水产品市场成交情况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03年全国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成交额2246亿元,成交量230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86%和10%。总成交额中城市为1378亿元,农村为868亿元,比例为1.58:1;总成交量中城市为1276万吨,农村为1030万吨,比例为1.24:1。据对343个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统计,成交额为522.61亿元, 成交量为441.4万吨。成交额中城市为354.43亿元,农村为168.18亿元;成交量中城市为258.4万吨,农村为138万吨。
据农业部渔业局水产市场价格采集信息网对全国50多个水产品批发市场20个品种价格走势分析,2003年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9.92元/公斤,比2002年下降2.17%;其中11个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17.29元/公斤,比2002年上涨3.4%,9个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为7.42元/公斤,比2002年降低6.6%。
二、全国渔业生产主要特点
(一) 养殖也继续保持稳步发展。
各地把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养殖作为渔民增收的突破口,渔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达20%。沿海各省把以海参、对虾、鲍鱼和优质海水鱼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作为生产重点,效果显著。辽宁省海珍品养殖面积为7.3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70%。山东省海参产量为29961吨,同比增长16%,鲍鱼增长17%。每吨水产品产值平均为5241元,比去年增长2.4%,有效带动了全省的渔业经济效益。内陆省份继续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大力发展名优养殖的同时,重点创建“绿色渔业”和“品牌渔业”,有效增强了渔业发展的后劲。2003年全年河蟹淡水养殖产量为36.8万吨,同比增长8.5%;罗非鱼产量80.59万吨,增长14.07%。
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方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工厂化、集约化和效益型转变。在海水养殖生产中,海水养殖生产海域由10米等深线向近30米等深线海域发展。各沿海地区把发展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作为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养殖规模有效放大。全国深水网箱养殖产量13022吨。养殖面积3529821立方水体。福建省2003年新建深水网箱为42组168口,累计建成深水网箱为99组396口。工厂化养殖产量35288吨,养殖面积8985591立方水体。在淡水养殖生产中,集约化养殖发展迅猛。全国围栏养殖产量628033吨,养殖面积为217240.33万平方米;网箱养殖产量552965吨,养殖面积为3936.31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产量82307吨,养殖面积为2362.26万平方米。
(二) 海洋捕捞产量继续保持负增长。
自1999年农业部首次提出海洋捕捞计划产量实行“零增长”目标以后,至今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已经累计下降65.31万吨,4年间累计降幅4.36%,年均下降1.11%。其中,2000年下降1.35%;2001年下降2.49%; 2002年下降0.49%;2003年下降0.08%。由此看出,海洋捕捞产量的降幅已经逐渐趋缓。
(三) 远洋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3年我国远洋渔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国远洋渔业总产量115.76万吨,比2002年增长6.12万吨,增长5.58%;国外经营盈利4980万美元,比2002年增加3301万美元,增长196.61%。远洋渔业发展在那最快的地区是海南省,远洋渔业产量为1765吨,比去年(77吨)增加1688吨,增长2192%;其次是上海市,远洋渔业产量为84719吨,比去年增加18172吨,同比增长27.3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海域捕捞产生形势严峻。
2003年国内海域捕捞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捕捞强度居高不下。2003年,海洋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为266339艘,总功率不为12744108千瓦,分别比去年减少180艘和增加295607千瓦。虽然渔船总数减少,但渔船总功率却明显增大。据调查,个别地区非法渔船有抬头之势。尽管海洋捕捞渔船传输和功率数从“九五”期间的“总量控制”阶段进入了“总量压减”的新阶段,但是要真正达到减船目的,还要加大非法渔船的打击力度。二是海域资源逐渐恶化,那你形成中心渔场。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对重点渔场水母的检测表明,从1998年开始,舟山群岛发现以往没有的水母,且种类迅速增加。2002年开始影响到渔业生产。2003年,东海区各渔区每网渔获物中几乎都是水母。水母密度大的渔区,待遇和总渔获量密度就相应趋小,并且难以形成中心渔场,对渔业生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三是捕捞成本加大,渔民增收越来越困难,生产热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二) 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渔业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4.58亿元,其中,沉船2102艘;水产品数量损失133.12万吨;受灾养殖面积为674893公顷;死亡人数375人。比往年有上升趋势。仅东海区前三季度发生重大以上等级事故就有21起,同比增长23.53%。渔业生产事故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二是安全生产基础差,投入不足;三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的力度不够。
(三)水产品出口继续面对反倾销贸易壁垒。
近几年,我国水产品的出口额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从2002年起,出口创汇位居世界首位。同时也遭到有关国家贸易来壁垒的限制。在欧盟对我国水产品进口实施禁令后,日本和韩国相继对我国水产品提出药检超标,禁止输入的禁令,近来,美国对我又实施对虾反倾销调查。我国水产品的出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1主要指标及其增减情况
1.1全国水产品产量增减情况
单位:吨
指标
水产总产量
1.海水产品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2.内陆水产品
内陆捕捞 内陆养殖
海水产品中:鱼类
甲壳类 贝类 藻类 头足类 其它类
内陆产品中:鱼类
甲壳类 贝类 藻类 其它类
2003年 47,061,064 26,856,182 14,323,121 12,533,061 20,204,882 2,462,148 17,742,734 10,250,563 2,980,610 10,659,370 1,413,128 902,114 650,397 17,941,904 1,389,270 537,496 6,055 330,157
2002年 45,651,790 26,463,371 14,334,934 12,128,437 19,188,419 2,247,926 16,940,493 10,205,250 3,098,010 11,324,345 1,331,395 1,672,618 504,371 17,101,773 1,226,398 551,021
-
309,227
2003年比2002年增(+)减(-)产量
1,409,274 392,811 -11,813 404,624 1,016,463 214,222 802,241 45,313 -117,400 -664,975 81,733 -770,504 146,026 840,131 162,872 -13,525 6,055 20,930
增减幅度(%)
3.09 1.48 -0.08 3.34 5.30 9.53 4.74 0.44 -3.79 -5.87 6.14 -46.07 28.95 4.91 13.28 -2.45
-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