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1.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秦灭六国 C.齐桓公成为霸主
B.周平王东迁 D.三家分晋
B [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即位。周平王见周都城镐京残破,因此东迁洛邑,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因此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故选B项。]
2.小明同学在学习某历史知识时将所学内容编成了如下顺口溜:“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木庄(楚庄)。”他所学习的知识是( )
A.西周分封 C.战国七雄
B.春秋五霸 D.秦灭六国
B [由材料中“晋文”“齐桓”“宋襄”“秦穆”“楚庄”可知,小明学习的历史知识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此五国也即“春秋五霸”,故选B项。]
3.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A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故选A项;④错,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排除;②错,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排除;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B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C.韩非
B.孟子 D.老子
D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D项。]
6.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
A [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故选A项。]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C.士
B.卿 D.商人
C [材料“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项正确。]
8.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该学派是( )
A.儒家 C.道家
B.墨家 D.法家
A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留意于仁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这两位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与题干中“仁义”“人与义”相符,故选A项。]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 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 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57%,而人口则更大幅度地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
[解析] 第(1)问,要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
[答案] (1)手工业水平较高,农业生产使用牛耕。 (2)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3)“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10.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C.生产力飞速发展
B.封建制度确立 D.诸侯兼并争霸
D [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反映,故选D项。] 1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不断增强,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国家组织能力强,能够集中全国物力、财力和人力办大事,故选D项。]
12.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D [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消灭六国,完成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1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 )
A.百家争鸣 C.士的兴起
B.商业繁荣 D.诸侯纷争
A [百家争鸣是各派别的相互诘难和辩论,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故选A项;商业繁荣和士的兴起是百家争鸣的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不是表现,排除B、C两项;诸侯纷争体现的是血腥和残酷,而非宽容和自由,排除D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1)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2)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又如何理解上述观点呢?
[解析] 对于春秋战国历史要能够全面客观认识。列国纷争、战乱不断,这仅仅是其中的表面现象,在其背后则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孕育着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诸种积极因素,所以说,战乱与灾难是暂时的,进步与发展是主流。对此,在回答中应充分注意。
[答案] (1)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 原因:社会面临激烈的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广泛使用,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阶级关系变动激烈;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阶层的活跃,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