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阶段检测(1~2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T细胞 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

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 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12.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

A.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 B.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 C.用%HCl溶液刺激趾尖 D.剪去牛蛙的脑

1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

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14.下图表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两条曲线表示健康人两种激素的变化趋势,另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曲线b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B.在曲线c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 C.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D.人体通过a、c激素的协同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15.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16.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17.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B.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D.各类生物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分泌

18.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19.正常血清蛋白用电泳的方法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部分:血清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如下图)。抗体主要属于( )

A.血清白蛋白 B.α球蛋白 C.β球蛋白 D.γ球蛋白

20.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 ) 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21.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22.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可以引起上肢的运动

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只能是单向的

2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24.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提高的是( )

A.胰岛素 B.肾上腺素 C.性激素 D.甲状腺素

25.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入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机体B细胞首次接触到尘土中的过敏原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B.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虽然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C.可与尘土中的过敏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浆中,再次遇到相同过敏原时,抗体同过敏原发生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题11111111112222221 2 3 4 5 6 7 8 9 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答 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小白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维持该必要条件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2)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____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

(4)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研究人员为探究垂体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卵巢和子宫的发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实验:

相同条件下喂 相同条件下喂养 组 别 手术/处 一段时间后,卵 理方法 巢平均重量(mg) (mg) 1 2 3 不作处理 A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雌性激素 切除垂体,同时定期注射适量促性腺激素 68 36 37 216 93 219 子宫平均重量 养一段时间后, 4 请回答: 66 218 ①分组时应将健康、生长发育状况和个体大小相近的________________幼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

②表中第________组是本实验的对照组。 ③表中A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④第3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9分)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上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7分)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生理变化。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相关信息分子的名称:A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2)图中①表示 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右图表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细胞接受A物质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则图中a点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Na________(内、外)流。

29.(8分)下图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体液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请分析回答:

(1)据图分析,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e细胞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⑥过程中,b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是感染人体的病毒,X必须________才能增殖,此时需经过________,Y才能将其彻底消灭。 (4)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缺少哪些免疫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6分)Ⅰ.当人体感染H1N1病毒后,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共同清除病毒。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当人精神状态不好时(如焦虑、紧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更易感染H1N1病毒而患病,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感染H1N1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往往会发烧。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下丘脑中____________的功能,最终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_______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体温升高。

(3)感冒发烧时应多喝水,此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则垂体释放的________减少,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尿液增加,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Ⅱ.下图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A、B、C为突触,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

(2)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图所示动作为踢小腿,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已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物质可弥散到另一神经元发挥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作用,生理学上称该物质为________。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该物质,因而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由此可见该物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兴奋、抑制)。

(4)若某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原理: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 ②实验材料:略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检测(1~2章) 答案

1.D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分中有血浆蛋白;葡萄糖、二氧

化碳和氧、Na既可存在于血浆中,又可存在于组织液中;而血红蛋白只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血液的成分,不属于血浆的成分。]

2.D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会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D

4.D [细胞外液构成了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促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部位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只有乳酸与NaHCO3反应发生在血浆中。]

5.B [人初进高原,由于空气稀薄,人体会产生一些高原反应,最先会产生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

速等生理反应,人体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O2供应而出现部分的无氧呼吸,以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在高原呆一段时间后,机体逐渐适应,造血功能加强,红细胞数量增多;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液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H2O和CO2,CO2排出体外,最后乳酸的浓度下降,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得到缓解。由题意,选项A中原因是机体无氧呼吸增加造成的;选项C中人体无论在O2充足还是在高原缺O2的条件下,细胞都是以有氧呼吸为主;选项D中进入血液的乳酸,被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CO2)。]

6.C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如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消灭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属于过敏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7.D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导致尿液中有糖,会带走大量的水,尿液量增加,人体内的体液将会减少;由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的浓度也随之升高,故细胞内液减少。] 8.D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细胞功能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并不一定是由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

9.C [A正确: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实质就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的不变。C错误:比如人类的白化病等遗传病就与血液的成分无关。D正确:比如血浆中有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等缓冲对,从而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10.A [A中讲的是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增加时应该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A错。] 11.C

12.B [该实验是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的必要环节,则感受器应为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即感受器的有无,破坏牛蛙的脊髓无论有无感受器都不会发生屈腿反射。]

13.D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导致,如果减少溶液S中的Na的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

形成过程中Na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14.D [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将使血液内胰岛素含量上升,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故a为正常人进食后胰岛素含量的曲线,c为正常人进食后胰高血糖素含量的曲线,b为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含量的曲线;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过程中是拮抗作用。]

15.B [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的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药物阻断传递,但是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一切正常,药物只是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注意结合图解分析。]

16.C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和内脏器官,散热主要是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出汗从而促进散热。]

17.C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作用于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

18.A [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降低的途径是:(1)加快细胞摄取血糖,使血糖浓度降低;(2)阻止肝糖原分解;(3)促使血糖转化。受体缺失使得细胞无法识别胰岛素,从而使胰岛素作用丧失,就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19.D [已发生特异性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抗体浓度远大于未免疫的动物。图中α、β球蛋白浓度在免疫与未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浓度一样,而γ球蛋白浓度却在已免疫动物血清中特别高,这说明抗体主要属于γ球蛋白。]

20.A [一种病毒表面往往有多种蛋白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毒的不同抗体。]

21.C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出汗是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内环境不会失调。在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排汗使机体散热加快。]

22.D [A中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粟是神经调节的结果;B中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不能引起上肢的运动;C中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都受到下丘脑-垂体调节体系的控制;D中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通过突触单向传递给下一个细胞。]

23.A [B中X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缺I甲状腺激素合成少,通过负反馈调节使X、Y活动加强,a、b增多,引起甲状腺肿大,同时Z除受Y的控制外,还受神经控制和“I”含量的影响。]

24.B

25.C [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于呼吸道、消化道上皮细胞的表面和某些血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侵入时,与过敏原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浆中。]

26.(1)内环境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 (2)体液(或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释放 (4)①雌性 ②1 ③切除垂体,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④切除垂体后,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卵巢不能正常发育,而定期注射的雌性激素促进了子宫发育

解析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而要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来完成。(2)虽然下丘脑与垂体之间有神经联系和血液联系,但切断其神经联系后,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减少,说明下丘脑通过体液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3)性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方式相似,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相关腺体的活动,由此推测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性腺的活动。(4)第1组未作处理所以属于空白对照。

27.(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解析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本小题的答案为:皮肤,脊髓。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28.(1)神经递质 促甲状腺激素 胰岛素 (2)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不全不得分) (3)静息 内

解析 (1)由于A作用于下丘脑引起骨骼肌战栗可知这一过程是神经调节,则A为神经递质,B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人体发育则为促甲状腺激素,C作用于肾小管则为抗利尿激素,D作用于B细胞则为抗原,E作用于组织细胞使血糖降低则为胰岛素。(2)图中①表示肾小管细胞的生理功能,而肾小管对水分有重吸收作用,所以图中①表示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②是B细胞产生的结果,所以②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由图可知,a处接受刺激电位迅速变到b则a处表示静息电位,而b点是产

生动作电位的结果,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

29.(1)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处理和呈递抗原(或摄取、处理,暴露并呈递抗原给B细胞)

(3)侵入人体细胞 细胞免疫 (4)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解析 由图可知a是T细胞、b是吞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记忆细胞、X是抗原、Y是抗体。所以(1)据图分析,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e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2)由于b细胞是吞噬细胞所以其发挥的作用是处理和呈递抗原(或摄取、处理,暴露并呈递抗原给B细胞);(3)病毒是专一活细胞寄生生物,所以必须侵入人体细胞才能增殖,而病毒必需经过细胞免疫,才能被抗体彻底消灭。(4)胸腺先天性缺失,T细胞不能产生,而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以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缺少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30.Ⅰ.(1)T细胞活性下降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加强免疫功能减弱;且呈递抗原信息的能力降低,使抗体生成量减少(或者是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2)体温调节中枢 甲状腺 (3)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

Ⅱ.(1)突触 (2)C (3)神经递质 抑制 (4)③第一步:将药物置于B,刺激神经纤维1处 第二步: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④实验结果:将药物置于B,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收缩;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时伸肌不收缩

解析 Ⅰ.(1)由于人精神状态不好时(如焦虑、紧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则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加强免疫功能减弱,且呈递抗原信息的能力降低,使抗体生成量减少(或者是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从而更易感染H1N1病毒而患病。

(2)发烧是体温调节异常,而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3)感冒发烧时由于通过皮肤散失水分较多,所以应多喝水,喝水增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则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尿液增加,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

Ⅱ.(1)在反射弧中神经元间通过突触连接,而突触中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2)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如图所示动作为踢小腿,则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图中突触A、B兴奋,C抑制,则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C。

(3)由图分析可知膝跳反射时伸肌兴奋,屈肌抑制,而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该物质,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则屈肌处于收缩状态,所以该物质的作用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4)由于该药物可阻断伸肌收缩,而伸肌收缩是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结果,所以设计实验时,让该药物作用于B处即可证明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阶段检测(3~4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2.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啤酒时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降低成本

B.具顶端优势的枝条,其侧芽部位因生长素浓度过低而不生长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衰老,乙烯促进果实生长 D.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4.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 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 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 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5.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同学对刚萌发的盆栽燕麦分别进行下列处理:一段时间后,①、③、④均明显弯曲向上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根据上面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B. ①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C.①和②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单侧光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D.③和④能够说明燕麦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因素

6.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脱落酸可促进种子萌发 B.利用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

C.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D.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酶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促使其纤维明显增长

7.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特别注意( ) A.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要用蒸馏水 B.扦插所用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D.选择多年生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

8.下图1、2为实验的初始状态,以下关于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和图2的实验结果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而图3则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B.图1的实验结果A、B都不弯曲,但原因不相同

C.图2中的实验结果是放M的胚芽鞘弯向一侧而放N的不弯曲 D.图3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

9.对下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10.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形态学的上端(顶端)

11.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12.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定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B.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 C.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D.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13.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节间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能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 IAA比GA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明显 B. 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

C. 图中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D. 可采用外加赤霉素的方法使幼嫩的矮小植株增高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15.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纸层析法 D.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17.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8.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9.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 )

20.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1~5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1.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22.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2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24.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

生产者固定 有机物的量 (t/hm·a) 总呼吸量 (t/hm·a) 叶面积指数 植被干物质 的量(t/hm) (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22-12-1灌草丛 针阔叶 混交林 常绿 针叶林 阔叶林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25.研究人员调查南方一个稻田群落,发现近30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B.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C.信息传递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不发挥作用 D.近30年来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题11111111112222221 2 3 4 5 6 7 8 9 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答 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具有使根向________弯曲生长的作用,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所选的植物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设计该类实验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27.(14分)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

(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可选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____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许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________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__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29.(16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1953年 调查项目 叶面积指数 光能截获率(%) 总初级生产量 (t/hm·a) 净初级生产量 (t/hm·a) 2-12-11973年 1984年 1996年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右面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阶段检测(3~4章) 答案

1.D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才能得到无子番茄;在太空中由于不受重力影响,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植物的向光性原因: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比向光侧快,从而使植物表现为向光性,并没有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C [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的效果加强。]

3.A [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的缘故;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而不是促进细胞衰老;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4.C [茎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促进生长较向光侧快,其浓度在bc之间;最靠近顶芽的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且一般处于抑制范畴,所以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大于e;芽的最适宜浓度比茎的小,而d大于c。]

5.D [燕麦横放,重力引起生长素向地侧多于背地侧,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背光侧多于向光侧,①上方照光以及重力影响都使向地侧生长素多促进生长得快,弯向上生长;②弯曲生长不明显,说明重力与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使向地侧和背地侧生长素分布量差别不大;③只受重力影响,④中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影响弯向上生长,结合选项判断D对。]

6.A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不能促进种子萌发。]

7.C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才能达到目的,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注意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8.B [图1中,A中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B中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B对;图2中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均直立生长;图3中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促进生长快,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9.B [单侧光刺激,引起e侧生长素浓度多于d侧,e侧促进作用比d侧促进作用快,结合图可确定B对。]

10.A [由图可确定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处理。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单侧光对实验没有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确定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11.A

12.A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配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以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确保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该实验不需要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各组形成相互对照。]

13.C [不加激素的一组为对照组,由图可知,加GA和IAA的茎段平均伸长量均大于未加激素的一组,且IAA促进植物生长作用更明显,二者具有协同作用,但不能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14.C [在标志重捕法中,若标志物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值要偏大。若调查某种遗传病时,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则发病率要高,这正是考生要特别区分的;调查患病率,应该进行社会调查,而如果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一般才进行家系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就是要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种处理接近理论值,不好判断是否比实际值大或小。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如果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会偏小。]

15.D

16.C [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7.A [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和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该演替阶段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18.A [K值与空间和资源条件等有关,因此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在bc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上升,由于受种内斗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生率下降,因此bc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19.D [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由于B的生长速率大于A,因此在竞争中占优势,因此A将被淘汰。]

20.D [1~5年,λ值大于1,说明野兔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当λ值小于1时,说明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0。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22.C [由于有原来的植被存在,因此该群落形成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不是地衣。] 23.B

24.B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先增加后减少,由于叶面积指数与呼吸量呈正比关系。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植被干物质的量不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还与叶面积指数有关。] 25.D [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由于受到空间、食物等限制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信息传递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生存,因此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26.(1)地 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2)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 (3)向小孔弯曲生长 (4)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或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 单一变量原则

解析 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根部近地侧(即图中的G、G′)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植物的茎背地生长是由于茎的近地侧(即图中的E、E′)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不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由A、B装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的有无,观察指标为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表现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长素的运输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此,实验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的影响或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为了确保单一变量,实验的植物应为同一种,且生长状况应相同。

27.(1)纤维素 纤维素酶 果胶 果胶酶

B是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B (3)适当降低温度 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

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4)用乙烯进行处理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5)叶绿素含量降低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实成熟后硬度的变化与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含量变化一致,与果胶水解产物变化相反,可见,其硬度的降低与纤维素和果胶的降解有关,而纤维素的降解与纤维素酶的活性有关,果胶的降解与果胶酶的活性有关。

B是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B品种在成熟后,其硬度变化比较小,应耐贮运。

(3)从(1)的分析可以看出:果实成熟采摘后要减缓变软就是要降低酶的活性,而要降低酶的活性,就要适当降低温度,从而延缓果实软化。

(4)采摘后要使果实提前成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适当提高贮存的温度或用乙烯处理。 (5)果实成熟过程中绿色变浅是因为叶绿素转变成了其他色素,从而含量降低。 28.(1) 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J” 增长型

(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②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说明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由于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充足,因此在短时间内将为“J” 型增长,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通过减少五趾跳鼠的食物来源和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等措施来限制五趾跳鼠的增长。

29.(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

(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

解析 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通过分析柱形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还要关注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阶段检测(5~6章)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3.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

5.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6.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10.图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

A.生物因素 B.共生关系 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

11.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12.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2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14.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15.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16.(2011·抚顺模拟)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17.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图1 图2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9.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 D.乌鱼上升

20.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

21.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2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

24.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25.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题11111111112222221 2 3 4 5 6 7 8 9 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答 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内装入适量的水和河泥,水中养了几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制成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

(1)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2)缸内的小鱼能较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藻生活所需要的矿质养料来自__________。 (4)绘出玻璃缸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27.(7分)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总初级生产量/ % 总入射日光量 % % % 玉米地 弃耕 荒地 Meadota 湖 Ceder Bog湖 生产者呼吸消耗/ % 总初级生产量 (1)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4)四个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 28.(10分)下图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请回答问题:

(1)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料所产生的__________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提高。

(2)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

(4)焚烧塑料垃圾所产生的二英会诱发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5)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________________。应在

__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寻找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土壤中分离出这类微生物,需使用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若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降解塑料的基因导入某些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则土壤中的塑料有望得到较快降解,该技术的核心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此过程使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9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碳吸收量 时期 (kg C·a) A B ×10 14-1% % % 碳释放量 (kg C·a) ×10 14-1×10 14×10 14(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

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30.(14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右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4)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 800 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________(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

(5)“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松土是许多地方栽培植物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松土会加剧全球变暖,结合示意图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减排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检测(5~6章)

1.D [常绿阔叶林中包含很多生物,不应属于种群;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不大,弱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较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2.D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固定CO2合成有机物,都属于自养型生物,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3.D [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4.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完成的。]

5.D [菟丝子吸收果树而不是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与龙眼、柑橘为寄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6.D [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且每种的种群密度悬殊不太大,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7.C [A项中,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五条,表述正确。B项中,在该食物网的五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表述也正确。C项中,先要清楚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表述不正确。D项中,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的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动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表述正确。]

8.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沟通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各种群生物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这些信息最终都是经由基因和酶的作用并以激素和神经系统为中介体现出来的。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9.A [能量传递效率是以各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数值为研究对象的,大约在10%C~20%之间,乙、丙相差不多,可能是同一营养级。]

10.D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并正常流动,还需要正常的物质循环过程,它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11.C [甲图中a、b、c、d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乙图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过敏反应使组织液(a)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生产者(a)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它不属于食物链,算不上是营养级,D错。CO2产生于细胞内,所以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最高。]

12.D [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生态系统流入的总能量,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不随营养级不同而发生变化;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13.B [早期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的作用是污染越来越严重。负反馈调节是由于反馈调节作用导致作用或者效应减弱,正反馈正好相反。不理解反馈的内涵,误认为反馈就一定是负反馈。]

14.A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15.C [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16.B [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17.C [题中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由于加入了分解者,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在S型曲线中处于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的情况下,种内斗争最激烈;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通过合理施用农家肥,可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增多。]

18.C [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得多,这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及温度高等因素有关。]

19.B [由图推断,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缺少食物,会加强对白鲢的捕食,白鲢下降;水蚤因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捕食绿藻的量也增加。]

20.D

21.A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变动时,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S”型增长,所以答案是A。]

22.C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23.A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24.C [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25.C [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26.(1)把玻璃缸放在光下,保证该人工生态系统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2)水藻为鱼提供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

(3)河泥中的腐生微生物分解的鱼粪、尿等有机物 (4)示意图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及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两种最基本的生物因素,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为之提供O2,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CO2,而分解者则分解水藻、鱼的残余物等为生产者提供无机营养,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且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故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正常流动,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

27.(1)Meadota湖、Ceder Bog湖 (2)玉米地 弃耕荒地 (3)

(4)玉米地

解析 湖泊属于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数值,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玉米地;根据生产者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的数据,最小的是弃耕荒地%),弃耕荒地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据柱状图信息知,乙、丁属于同一营养级。四个生态系统中,玉米地为人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28.(1)CO2和无机盐 (2)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既充分利用了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

(3)自我调节(自我净化) (4)原癌基因和抑癌

(5)分解者 富含塑料垃圾 选择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解析 (1)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以后,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会转化成腐殖质,腐殖质进一步分解,不但可释放出氮(N)、磷(P)、钾(K)等肥料元素,供作物不断地吸收利用;而且有机质分解后还能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水分,提高光合作用强度。(2)从资源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多层次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3)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4)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是由于二英会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可以从富含塑料垃圾的土壤中去寻找,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此过程先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载体和目的基因,再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29.(1)光合 呼吸 B是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B 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 (3)碳循环的平衡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解析 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30.(1)B→C→D (2)A→B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碳循环 (4) kg (5)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6)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7)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解析 (1)据图判断,A、B间是双箭头,且化学燃料指向A,可知B为生产者,则食物链就是B→C→D。

(2)A→B是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B→C是生物群落内碳的循环,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3)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物的呼吸作用达到平衡才不会出现温室效应,碳循环才是平衡的。 (4) 最高营养级获得物质为:1800×20%×20%=72 kg,则产生二氧化碳为 (72×6×44)÷180= kg。

(5) 吃素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只有两级。

(6) 松土是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7) 寻找替代性能源即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综合检测(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 C.体液调节的途径是血液的运输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3.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植株,要比周围的健康植株高50%以上,患病植株结实率很低;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水稻幼苗上,没有感染赤霉菌的幼苗也表现出恶苗病的症状;从赤霉菌培养基中提取出有以上效应的活性物质——赤霉素。上述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B.使水稻患恶苗病的是赤霉菌的代谢产物,不是赤霉菌本身 C.赤霉菌产生的物质使水稻患恶苗病 D.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少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6.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时维持体温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B.寒冷时,因产热增加,所以经皮肤所散失的热多于高温环境 C.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D.寒冷时,经皮肤所散失的热是对生命活动无意义的热量 7.下列有关淋巴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成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B细胞和T细胞的核基因相同,但它们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8.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知有兴奋存在 B.线粒体在D和B分布最多

C.兴奋在A—B的传导速度等于D-E的传导速度 D.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电信号传导

9.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

1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11.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对象细胞2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乙图所示的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12.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③摄水量增加 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13.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14.某同学发现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多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5.如图为一棵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6.用生长素类似物清除水稻田中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 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17.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表现出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 )

A.胰岛素能降血糖浓度 B.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 C.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1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

19.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2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21.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22.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

A.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B.这种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C.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4.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群落演替 25.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及他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1111111111222222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8分)下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________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_______免疫。

(2)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_______ 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________吞噬消化。

(3)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抗原的途径:首先是________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________,抗原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27.(8分)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序号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两种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

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分泌[b]________增多,进而促进 [⑤]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的进行。

(2)当人进行体育运动导致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a]________增多,促进 [①]________等过程的进行。

(3)由图可见,人体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血糖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28.(13分)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__________”上填名称):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_,④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⑤属于反射弧的______。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三个部位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__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________结构中,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过程为________。

29.(10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m·a)。 (2)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第三营养级不能得到第二营养级的全部能量,除图中已标出的原因外,还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4)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 (5)从图中可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________的部分。

30.(11分)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把一个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子课题来分别进行研究。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某小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IBA)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的带芽的枝条30支,分甲、乙、丙三组,每组10支;

②将甲、乙、丙三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下表所示的溶液中,相同时间后,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2

2

枝条 溶液 甲组 5×10g/mL 的IBA溶液 -5乙组 5×10g/mL -1丙组 清水 的IBA溶液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丙三组枝条的生根情况,统计每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回答:

(1)你认为他们的子课题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是:________组枝条生根最多,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组枝条生根最少,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检测(一) 答案

1.D

13.C [当人体处在寒冷的环境中,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产热中枢兴奋和散热中枢抑制,从而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散热量减少的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发生所谓“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大脑皮层没有参与。]

14.B

15.B [只旋转纸盒,不旋转植株,这样植株只能在纸盒上的小孔转到光照一侧时才能接受光照,所以向右弯曲生长。只旋转植株,不旋转纸盒,植株不能接受到光照,所以直立生长。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每次植株都在小孔向着光源时接受光照,且植株向盒开口的这一侧接受光照,所以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6.D

18.C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的循环,而非特定元素。] 19.D 25.C

26.(1)B细胞 体液 (2)抗体 吞噬细胞 (3)效应T细胞 裂解死亡

27.(1)胰岛素 葡萄糖氧化分解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分解 (3)下丘脑 神经-体液(反馈) 28.(1)感受器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2)a、c 局部电流

(3)⑥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9.(1)850 (2)15% (3)①第二营养级生物的自身呼吸作用

②第二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 (4)二氧化碳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能量流动 有益 30.(1)不同浓度吲哚丁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2)起对照作用 (3)甲 甲枝条由于IBA浓度适宜,大量生根 乙 枝条中IBA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B.渴觉中枢兴奋,则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体或者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常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B.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迅速被分解 D.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腔后逐渐失去活性

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产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5.如图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 6.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7.在短期饥饿状态下,人体血浆中会出现的变化是( )

①葡萄糖浓度明显下降 ②葡萄糖浓度相对稳定 ③胰岛素含量减少 ④胰岛素含量增加 ⑤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⑥肝糖原含量减少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9.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11.右图是细胞分裂素对黄瓜果实发育的影响(CK、250×、500×分别表示不稀释、稀释250和500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和生长素的作用一样具有二重性 B.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越小,促进作用越大 C.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 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2.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 C.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D.用适宜浓度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出芽

1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15.下列关于激素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发育 C.促性腺激素类药物用于人工养殖四大家鱼可提高繁殖率 D.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

16.假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f>a=b=d=e>g>c B.a=f>d=e>b=g>c C.c>a=f>d=e>b=g D.c>f=d>a=b>e=g

17.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关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B.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C.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D.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低,茎弯曲向上生长

18.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 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 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

19.右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

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 B.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D.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0.右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

22.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改造前 改造后 植物种类 20种 30种 植被覆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盖率 10% 25%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23.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2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间接价值 B.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

2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量与各h产生的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题11111111112222221 2 3 4 5 6 7 8 9 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答 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5分)已知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浓度相同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产生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吲哚乙酸(IAA)。为了验证NAA和IAA的这种差异,可分别用胚芽鞘和扦插枝条为材料进行实验。请简单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结果。

(1)以胚芽鞘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扦插枝条为材料的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A和IAA的来源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8分)如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⑦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⑦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若⑤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则⑤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起鸡皮疙瘩,请根据反射弧的知识写出此过程的简图。 (4)图示表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5)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分泌的乳汁,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如下问题:

①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____________分解成多肽。 ③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再次服用初乳时。

28.(7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个。

29.(10分)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图1中可体现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________(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催化降解。

30.(10分)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时,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综合检测(二) 答案

1.D

2.A [淋巴因子不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只是作用于淋巴细胞,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 3.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4.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通过突触时有一个时间延搁,当刺激a处时,b处要比c处先产生电位变化,因为兴奋传递至c处时,还要经过一个突触。由此可见,刺激a处,b、c处会相继发生兴奋或抑制(b处比c处先产生电位变化);刺激b处,c处会发生兴奋或抑制,而a处无反应;刺激c处,a处没有反应,b处有反应。]

5.C

6.C [分析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对激素的分泌;图中①和②箭头不存在反馈调节关系,共有2处箭头存在反馈调节关系;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一起对生长发育起着调节作用。]

7.B

11.C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子房发育的作用。]

12.C [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方式向下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顶芽应为最适浓度,即b点,侧芽为抑制浓度,即为c点。]

13.C [促进果实成熟,一般用乙烯处理;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等生理作用。]

14.A [高等植物各器官都能产生乙烯,其中分生组织、萌发的种子、刚凋谢的花、快成熟的果实产生乙烯最多。]

15.C

17.B [主要考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及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程度,涉及生长素的功能、分布特点、应激性等知识。]

18.C

2

19.C [图中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当到n线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如果人口数量强行增长,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的种内斗争必然加剧,这样就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量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此岛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0.C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的,由图可以看出国家③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

21.B [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即流经该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是a,数值是最大的。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

22.D

26.(1)实验设计思路:用等量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或顶端),观察其弯曲生长角度(或直立生长长度)的差异

预测结果:NAA处理胚芽鞘的弯曲角度(或直立生长的长度)大于IAA的处理

(2)实验设计思路:用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扦插枝条的下端,观察其生根的差异 预测结果:NAA处理的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多于IAA处理的 (3)NAA是人工合成的;IAA是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

解析 首先要注意这两种物质在实验时配制的浓度应相同;其次是根据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思路:若实验材料为胚芽鞘,多从生长素与其弯曲程度这一角度考虑,若实验材料为扦插枝条,多从生长素与枝条生根这一角度来考虑;第三是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如胚芽鞘要除去顶端,枝条要去掉上面的芽等。NAA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IAA为植物激素由体内一定部位合成。

27.(1)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淋巴因子 (3)寒冷刺激→皮肤中冷觉感受器→相关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相关传出神经→立毛肌收缩

(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5)①抗体 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及时清除抗原 ②蛋白酶 ③过敏原

28.(1)竞争 (2)c a (3)减少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解析 从a与b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29.(1)BCDEF(缺一不得分) F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E (4)数量都减少 (5)乙的减少,甲的增多 (6)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解析 (1)构成生物群落的是一定自然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图1中,A是大气中二氧化碳,E是生产者,F、D、B是消费者, C是分解者,因而构成群落的是BCDEF;图2中,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乙相当于图1中的F。(2)该图可体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3)F的粪便就是未消化的E的部分,属于E同化的能量。(4)E出现白化苗,提供给初级消费者的食物会减少,导致F、D都减少。(5)从图2曲线分析可知,图2中丙曲线中bc段下降与它的食物乙减少及它的捕食者增多有关。(6)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会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增加CO2排放、引起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会被分解者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

30.(1)①被滨螺取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数量较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 ②水坑

解析(1)第①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第②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第③小题:最长的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第①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

2

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第②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时,水 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综合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分,共55分)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 C.①③⑦ 答案 B

解析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发生在细胞内或人体的消化道中。

2.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递质小泡、血浆蛋白、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 B.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D.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答案 D

解析 递质小泡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B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3.下图为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③⑤ .③⑤⑥⑧⑨

A.图中表明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若①表示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若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③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

D.若①表示的抗体与人体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则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C

解析 若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③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 D

解析 有糖蛋白的一侧为膜外侧,则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故A错误。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磷脂双分子层)密切相关,故B错误。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放依靠胞吐作用,故C错误。

5.关于下图体现出的调节机制,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下,B、C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 B.图中能够体现出反馈调节

C.血糖降低时,人体只能通过激素调节升高血糖 D.图中的胰岛、血管都可看做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得出,当血糖降低时,可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再通过体液调节升高血糖,整个过程体现了神经—体液调节。 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阶段检测(1~2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Na⑤血浆蛋白A.①②③B.①④⑤C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pkq4r1x96c4rp7oypx5gf8x599ez00sy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