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人的心理、行为与空间坏境设计 9.1室内环境中人的常见心理
1、建筑提供人工环境,所包含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有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各种对人能产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因素。
2、传统的空间使用理论,以人的尺度和满足这种尺度的空间尺度来处理空间。 3、人会怎样使用空间,而不是容纳人需要多大的空间。
4、人对空间的反应不仅仅由人的尺寸来决定,而且还要考虑人的心理、行为因素。所有人的活动都对应于一个尺寸空间。 91.1心理(知觉)空间
1、人体尺寸及人体活动空间,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活动范围;人们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空间。
2、人类亲密交谈的范围实际上在150~450mm;在会议室和教室的设计中,必虑考虑物理尺度和心理尺度。 3、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度是心理空间。
4、室内空间尺度首先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故其空间尺度涉及坏境行为的活动范围和满足行为要求的家具、设备等所占的空间大小;另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要求。 9.1.2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9.1.2.1领域性
1、领域性: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的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
2、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
3、领域性也是一种涉及人对社会空间要求的行为规则;领域可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4、满足人的社会空间要求,可通过增加个人的可用空间,降低的人密度加以解快;通过设置固定标志的办法来满足人的领域要求,如活动屏风、椅边小桌;利用内景设计手段;如颜色、阴影、水平条纹增加表现空间,使人从心理上感到自己的人身空间或私人领域并未受到侵扰。 9.1.2.2个人空间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周围的空间,可以随人移动,还具有灵活的伸缩性。 2、只有当设计的空间形态与尺寸符合人的心理时,才能保证空间合理有效地被利用。
3、个人空间的距离受性别、个性、年龄、民族、文化习俗、社会地位和熟悉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大小因人们所在社会集团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
5、人际距离分:密切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
A、密切距离(0~450mm);密切距离近程距离为0~150mm,是安危、保护、拥抱和其他全面亲密接触活动的距离;密切距离远程距离为150~450mm,有密切关系的人才使用。
B、个体距离(450~1200mm)在办公室以及社会场合一般保持这个距离;个体距离近程为450~750mm,是互相熟悉、关系好的个人、朋友之间或情人之间的距离;个体距离远程为750~1200mm,是一般性朋友和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C、社交距距(1200~3600mm);社交距离近程为1200~2100mm,社交距离更多的是不相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社交距离运程为2100~3600mm,是商务活动,礼仪活动的场合距离。
D、公众距离(3600mm以上)公众距离多指公众场合讲演者与听众之间、学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近程为3600~7500mm,如进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远程在7500mm以上,在国家、组织之间的交往中,多属于这种空间。
6、适当的座次安排能充分发挥交谈人员的最佳信息传播功能,实现双方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最佳效果。 A、社交式:由于只有桌的一个角作为部分屏障,没有私人交往空间的分隔感;谈话者的心理感受是和善轻松的,是一种比效容易产生亲切气氛与达成协议可能的座次。
B、合作式:却双方并排而坐;交谈者之间无任何妨碍信息传递的间隔存在,所以交谈可在亲切、随意中
进行。
C、竞争式:对座,这种位置会给谈话者造成一种竞争的气氛,它极可能暗示着某种对抗的情绪。 D、独立式:对角线位置,意味着双方彼此之间不想与对方打交道,预示着尽量疏远甚至敌意。 9.1.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1、私密性的定义就是每个人对于他的那种信息可选择以哪种种方式与他人交流的权利。 2、从私密性的观点来看,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涉及个人具体的工作空间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具体工作活动的空间范围,行为方式、安定感、私密性。 4、屏风挡板高度330mm。
5、私密性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6、家庭成员及客人公共活动的空间,公共活活动空间具有文化和社交内含,它面向社会,是外向开放的空间,按私密领域层次区分,应布置在住宅的入口处。
7、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的空间,个人活动空间有较强的私密性,应布置在住宅的进深处。 8、玄关具有更衣、换鞋、整理容貌等功能,创造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9.1.4依托的安全感
1、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依托”物体。 9.1.5幽闭恐惧
1、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生命抱有危机感,空间形式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直接联系,窗使得在封闭空间的人与外界发生了联系。 9.1.6恐高症
1、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心跳的变化;层数越高越觉得空间狭窄,因为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及通向四周的通路被截断之故。 9.2人的行为习性和行为模式 9.2.1人的和为习性
适应环境的本能,即人为习性。
1、 抄近路习性: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地,选择最短路径;人天生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最以济的东西。 2、 左侧通行习性:当人群密度较大时就会发现行人会自然而然的靠左侧通行,这可能与右侧优势而保护
左侧有关。
3、 左转弯习性:转弯习惯中人们也多表现出左转弯,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左转弯。
4、 归巢、从众与趋光习性:火情发生后,人们在躲避本能的驱使下,往往会进入如客房、包厢等一些狭
小封闭的空间躲藏,称之为归巢行为;在一些公共场所发生室内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中领头的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视引导标志及文字内容,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人在室内空间流动时,还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的地方流动的趋向。 5、 识途性:遇到危险时,常会寻找原路返回,即识途性;设计室内安全出口应在入口附近。 6、 聚集效应:当人的空间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人群聚集。 9.2.2人的行为模式
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特性和规律的,将这些特性和规律进行总结和概括,使其模式化,便得到了人的行为模式。
1、 秩序模式:人在空间中的每一项活动都有一系列的过程,静止只是相对和暂时的,这种活动都有一定
规律性,即行为模式,该模式就是秩序模式。
2、 流动模式:流动模式就是将人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示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
而且反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
3、 分布模式:分布模式就是按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断面,将人们所在
的二维空间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的确定空间尺度。
4、 状态模式:状态模式就是用于研究行为动机和状态变化因素。 9.3商业行为与店堂设计
商业行为是指消费者和经营者互相作用的行为,包括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经营者的商品销售行为。 9.3.1消费行为和购物环境 9.3.1.1购物的心理过程 购物心理过程
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对商品的注意、引起兴趣、产生联想、激起欲望的过程。 2、 情绪过程:消费者的情绪受购物环境、商品展示说明以及社会宣传效应等的影响。 3、 意志过程:商品的购买欲与人们对商品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有关。 9.3.1.2购物心理对购物环境的要求 1、购物环境便捷 2、购物环境选择性 3、购物环境识别性 4、购物环境的舒适性 5、购物安全性
9.3.2店堂空间形式和特点
1、售货厅:简单,选择地段和外观造型非常重要。
2、中小型商店:服装店、首饰店、鞋店、电器店、眼镜店、中小型百货店等属于这种形式。电器店、鞋店、服装店多数设计成开放式空间,便于顾客挑选。金银首饰店为了防盗一般以展柜形式陈列。 3、中小型自选商场:店堂环境简洁,无更多装修,注重功能性。
4、大中型百货商场:商品齐全、一般按层陈列商品,为减少店堂空间过大和天然采光不足,可设计中庭。 5、超级市场:注重功能性,与自选商场类似,通过计算机管理。
6、购物中心:功能齐全,是集“逛、购、娱、食”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9.3.3店堂空间组合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9.3.3.1顾客行为与店堂环境诱导 1、只在店堂门口停留不进入店内;
2、从一个入口到另一个入口,穿过店堂; 3、绕店堂内空间一周; 4、迂回地绕店堂空间一周;
5、顾客在店内局部空间停留较长的时间; 6、在店内曲折迂回,并多处停留; 7、在店内多次回游;
店堂购物诱导系统,引导方式有听觉引导和视觉引导 1、 入口后退,与橱窗结合,突出入口空间; 2、 利用独特灯光将顾客引入纵深的店堂入口; 3、 利用奇民的入口造型吸引顾客进入店堂; 4、 利用闪烁的灯光(夜间)引导顾客;
5、 店堂内入口,要设置购物指南牌,各层要有指示,引导顾客的购物行为。 9.3.3.2店内空间的构成、定位与区别
1、空间构成:店内空间包括行为空间、心理空间、生理空间和围合实体四部分。
2、空间定位:商品在店内如何陈列布置,这是空间定位问题。价位高、销售量较少的商品一般展示在较蔽的地方,销售量大的商品一售量大的商品一般设在明显的地方。 3、空间区划:
利用柜台、货架、休息椅或隔断等设施将空间水平区划;
在店堂纵向方向设计空间,如在中庭、楼层之间开设洞口,使上下贯通来区划营业空间,还可改善照明和减少空间压迫感。
利用地面和顶棚的物殊处理,如局部吊顶、地面局部提升或降低来区划空间。 利用不同的灯光色彩和照度也可起到区划商品空间的作用。 9.3.3.3商品展示与陈列及店内通道
1、商品一般利用橱窗、陈列柜和货架来展示。橱窗有橱式、厅式、岛式。
2、货柜和货架是展示商品的重要设施。货柜一般高约90~100cm,深度约50~60cm。货架一般高约2.4m,深度约40~70cm。 3、通道的宽度:
W=2*40(顾客购物物空间)+55*N(人流股数,一般2~4股) 9.3.3.4店堂环境氛围
可不做吊顶或只局部吊顶;地面要防滑可用木地板或地毯;利用灯光进行环境照明、局部照明、艺术照明;色彩利用要合理,大型商场宜采用冷色调,特殊专业商店宜采用暖色调产生温馨感。 9.4就餐心理及餐厅环境设计 9.4.1人的就餐心理分析
1、交往性心理:宴会厅以全体参宴者的交往为目的,餐桌布置要利于人的交往应酬,形成热烈氛围,不要私密性,不必以边界来明确个人空间领域。
2、观望性心理:有些人观望心理很强,希望占据有利的位置以便能够更方更、全面地观看周围的景致、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敞性,通常位于空间的中心区域,从空间处理手法上通常要采取抬高地面的方式。 3、私密性心理:餐厅部分使用人员多、空间大且开敞,可有些人就餐时私密性心理很强,喜欢安静,不希望被别人打扰,不想与更多的人交往,这时可能利用屏风、镂空的隔断、较高的绿化植物、水体等进行空间分隔,满足私密性的要求。
4、边界效应心理:在餐饮空间划分时,应以垂直的实体尽量围合出各种有边界的餐饮空间,使每个餐桌至少有一则能依托于某个垂直实体,如窗、墙、隔断、靠背、花池、绿化、水体、栏杆、灯柱等,应尽量减少四面临空的餐桌。在进行餐饮空间的室内设计时,要充分了解人们的就餐心理,利用各种设计元素和设计手法,通过地面、顶面的高差、色彩、质感的变化以及垂直实体不同的围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满足各种需求的餐饮空间。 9.4.2餐厅环境设计
餐厅环境设计必须按照视觉舒适性的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空间界面装修、景观和陈设设计,并且遵循人的餐饮行为来布置座席、组织空间,根据餐饮时人际距离和私密要求选择隔断方式和隔离设计,按照人的坐姿功能尺寸选择家具和座席排列,按照客人餐饮时的精神面貌营造餐厅的光和色的环境氛围,按照环境氛围选择背景音乐,按照嗅觉要求组织通风或空调设计。 9.4.2.1空间界面质地设计
1、墙面设计:餐厅墙面质地不宜太光结,否则缺少亲近感;远离人体接触的部位,质感宜粗犷一些,接近人体的部位宜光洁一些;墙面的色采要结合光环境来确定。
2、地面设计:大众化的饮食店、快餐厅以及大宴会厅的地面宜选用耐磨防滑的材料,洒吧间。咖啡厅特别是风味餐厅的地面多数采用柔软的材料,如地毯、木地板等,增强舒适感。地面材料的色彩应与整体环境结合,面积大时,宜采用浅色调,面积小时,可选用中性色调。
3、顶棚设计:项棚是餐厅室内装修设计的重点,它起着限定空间、演染室内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其形态要结合室内空间大小、灯具和风口布置。 9.4.2.2家具的选择和设计
1、椅子要根据餐厅环境氛围设计,造型和色彩一定要有特色,并符合特定的文化气质。
2、餐桌的大小依照坐席数布而定,洒吧间、咖啡厅、大众饮食店的餐桌不宜过大,应结合椅子统一设计。 3、收银台、洒柜、碗碟柜要结合室内空间尺寸和所在位置进行设计,并配以灯光,整洁是其设计的原则。 9.4.2.3座席排列
座席包括餐桌和椅子,排列原则是错落有致,少互扰。 9.4.2.4色彩环境计
大众化的饮食店和快餐厅,宜采用明快的冷色调,即长波色相、高明度,底色素彩度的色彩,如白色、浅
蓝色、浅绿色。
风味餐厅、咖啡厅和宴会厅,宜采用典雅的暖色调,即中波色相、中明度、高色素彩度的色彩,如玫瑰红、杏色、明黄色、金色、银色等。 9.4.2.5光环境设计
1、大众化饮食店、快餐厅和咖啡厅光线,宜明亮简结,夜间照明可采用日光灯和白炽灯相结合,在柜台和景点等处设置射灯、束灯或壁灯。
2、洒吧间、风味餐厅的光线,宜暖暗舒服,有时在餐桌上辅以烛光。
3、宴会厅的光线,宜温暖明亮,白天可采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布置法,多采用暖色的白炽灯,吸顶灯或装有滤色片的日光灯。 9.4.2.6绿化布置
室内绿化宜采用真假结合的布置方式,近真远假;一般在离视点13m处的绿化,基本上分不清真假;绿化应以耐阴的绿叶为主,常用攀藤、悬挂加盆景的布置方法。 9.4.2.7细部设计
在进行室内隔断布置、陈设、窗帘、台布、插花、餐巾纸、餐具的选择及其造型设计或选择时,要注意总体和谐、典雅、局部鲜艳。 9.4.2.8音质设计
室内背景音乐的选择要符合顾客的心理,注意隔声各吸声。 9.4.2.9通风、空调设计
要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清雅、少串味,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可采用中央或局部空调。 9.4.2.10消防安全设计
大宴会左要特别注意疏散口的布置,要有利于消防,应装有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 9.5观展行为与展厅空间环境设计 9.5.1观展行为特征
1、有序性:参观行为依据展示空间秩序和展示序列的安排表现出时间的规律性与一定的倾向性,它是一种行为状态对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的一种反应。 2、流向性:行为的流动构成展示空间流程。 3、求知性:是观众和行为动机之一。 4、猎厅性:这是人的行为本能。
5、递进性:要求展品的选择有一个完整的内容,在展示时分段分区按一定秩序布展。
6、 便捷性:人在穿越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结的路线,由于运动的经济原则。在展品布置时,要
满足观众这一特点,少迂回,流程导向明确。
7、 习惯性:展品的陈列次序,最好是从左到右,经以便观众阅读。
8、 向光性:展品陈列,在光照设计上既要有足够的亮度,又要避免炫光,陈列的背景要暗一点,展厅最
好采用高侧光或项光,照度不够时,再增加局部照明,根据展示空间的需求,体现层次感和环境的舒适感。处理好环境照明和展品照明的关系。 9.5.2展厅空间环境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9.5.2.1尺度方面
环境空间和机具尺度的确定,都是以人体总高度和肢体某些局部的尺度作为依据标准的。
1、 展厅的净高:净高应不小于4m,过低会使观众压抑、憋闷。展厅最高有8m、10m,乃至更高。
2、 陈列密度:展示空间中,展品与道具所占面积,以占展场地面与墙面的40%最佳,占到50%也可。如
超过于60%就会显得拥挤、堵塞。
3、 设计合理的展柜、展板、观展距离(最大观看距离1524~1981,视平线最小观看距离760~1067)。 9.5.2.2展示环境
1、光与色环境:光环境展厅的光源一般多依靠人工光源。灯光为了避免眩光,一般易采用高侧光或顶光。 保证一定的照度,展品表面照度一般在200~2000lx,光敏性的展品表面照度不小于120lm。
保证展品照度均匀,防止光影互相干扰,影响视线,故需补充墙面照度。展品表面照度与展厅一般照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