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教学设想】:
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立体全面认识苏轼。 2、学习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词的方法,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3、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豪迈的人生哲理。反观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 【教学重点】:
探究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第1页 共7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鉴赏指导法 学法: 1、师生合作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录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分钟)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三月是春季中最美的一个月,我们习惯上叫“阳春三月”。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即使在如此美好的三月,在路上偶尔也会碰到潇潇春雨,却没有伞,而且迎面还会吹来阵阵料峭春风。那么,你们面对春天突如其来的大雨时,你会怎么做呢?
是的,我们一般人几乎都会选择躲啊,跑啊这类的,近千年前的大文豪苏轼也遇到了这样的场合,那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吧!
一读(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4分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齐读(注意读准字音):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所以我们先来读文,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这首词。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liào qiào 萧瑟sè (直接在词中中标注)
(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接下来)
2. 师配乐范读:同学们听读过程中注意划分节奏和标出重音 (除了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2页 共7页
3. 抽个别同学朗读:(只要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学完本课再读出感情和韵味)(男生,女生,第一个学生读完后,第二个学生评价后,第二个学生再读。)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4. 具体分析文本句子是再读,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 学完后全班再次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二.析(30--32分钟)
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遇雨.小序
问题1:粗读,结合注释,找出小序的有效信息?作用?
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遇雨——独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因事感怀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态度):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由故字点出艺术手法,因事感怀)
问题2:细读(精读):(莫听,何妨,谁怕,任)
小序说到东坡遇雨态度是“独不觉”,那他是怎样体现他的“独不觉”的呢?给请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再读这首词找出面对风雨时,直接
体现抒情主人公态度的词语并分析?
(30秒后提示同学们,注意用红笔圈出找到的词语,注意是直接体
第3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