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汇率制度:是指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规定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两种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2、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经济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对的通货膨胀率
3、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国际储备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6、国际储备的作用: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7、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因为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包括:外汇储备总量管理、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
8、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确定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9、国际金本位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英国1821年采用;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期,铸币平价是各国汇率的决定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变动的上下限。(1)铸币平价(2)波动幅度:黄金输送点。1929-1933年,危机下,金本位制崩溃。
10、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的调节。
布雷顿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1973年崩溃。
11、牙买加体系运行特征:(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种汇率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际收支的调节。
12、国际三大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清算银行 13、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股份、借款、业务净收益、转让债权 第四部分 统计
第二十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1、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2、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将人口分为男女两类)、定序尺度(将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定距尺度(某物长10米,重100千克等、定比尺度(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3、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4、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5、数值型变量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6、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7、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8、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9、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专门组织的调查、科学试验 10、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
11、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一般需要规定|环球网校提供|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12、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
13、统计报表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14、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15、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16、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第二十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 2、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条形图有单式和复式等形式 3、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和累计频率
4、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组距分组的步骤: (1)确定分组组数,经验公式:K= 1+ log10N / log102 (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察值
(4)确定各组组距: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 (5)确定组限:组中值=(上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
(7)制作频数分布表
5、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
6、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7、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8、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环球网校提供|容;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使用。 第二十二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1、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 2、位置平均数主要有:众数、中位数
3、数值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离散系数 第二十三章 时间序列
1、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2、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3、增长量: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4、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5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 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6、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程度。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7、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来求得
9、增长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二十四章 统计指数
1、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2、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①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个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相对变动水平;②综合指数是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
3、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数量指数:反映物量变动。如:产品产量指数和销售量指数。质量指数:反映质量变动。如:价格指数和产品成本指数。
4、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质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5、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6、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4、中间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
5、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附加值 6、农业增加值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这里的农业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总称。
7、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7、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8、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9、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即首先计算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然后将四项构成相加得到增加值。
10、反映社会消费总需求的指标主要有两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使用比最终消费更为普遍。
11、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六章 会计概论
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