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厦门一中 杨宝富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教育要着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在音乐艺术中展现人类的创造力的例子不胜枚举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创造力”并不是先天秉承的,它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发展。
关键词: 创造力 分层教学 第二课堂 教学评价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我国西周时代就有包含音乐在内的“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组成的“六艺”育人制度;在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七大教学内容中音乐也列于其中。这都体现音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在音乐艺术中展现人类的创造力的例子不胜枚举。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运用声音对自然社会进行的艺术提炼,这本身就是创造发展的过程;音乐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审美体验、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增进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中学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谈谈教学的心得。 一、 在“普及”中推陈出新
2015年6月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在厦门举行,大赛评委会主席徐沛东先生在访谈中被问及对“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看法及对策时说:“我觉得孩子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且不能忽视的,尤其是艺术创造力很值得推广。培养重在如何“培”。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培”的过程中,老师们要注意如何把孩子们带入艺
1
术的世界,去追求真善美。老师面对的可能是基础各异需要艺术普及教育的孩子,不要给他们的成长太多压力,培养音乐的兴趣最重要”。 1.分层教学,互助成长。
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得到推广和普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家庭教育等在不同程度地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但这也带来了同年级学生参差不齐的音乐素养的现象,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难题。为此,音乐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制定分层教学的方案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内容分为难易不等的层次,强调生生合作、师生互动。 针对学生不同基础分设相应普及目标和分层目标。例如:在《欢乐的啦啦歌》(苏少版七年上册)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学情设置了难易不同的二声部合唱、旋律乐器伴奏、节奏乐器伴奏、歌词改编、旋律改编等分层目标,最后再进行不同组合展示、交流,使音乐基础各异的孩子都能在音乐课堂里找到自我,感受充实和快乐,并且在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配合,即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又在互动中建立了友谊。 2.以审美为核心,加强音乐的延展性。
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各有不同,他们擅长表现的可能是歌唱、器乐、舞蹈、绘画、书法,也可能是文学、语言、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等等。面向各有千秋的学生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受全体学生的欢迎呢?教师可以从“教材”出发转换到从“学情”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挖掘学习的潜能,灵活拓展教材制定教学方案。适当加大音乐的延展性,把中学音乐课设计成为突出“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音乐综合课。例如在《故乡歌谣》(苏少版八年上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月是故乡圆”的主题。课堂里出现了包括学生歌唱在内的多种表现形式:配乐朗诵、器乐独奏、合奏、视频制作、音乐律动、舞蹈、绘画、故事分享等等。这种“综合”性的音乐教学避免了单一音乐形式带给部分学生的“水土不服”,鼓励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了全体学生对音乐课的热爱。这种对音乐延展的教学也体现音乐的抽象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
“创造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植根于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把我国各族人民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把握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解读屈原的《离骚》中的乐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屈原品行高洁、关爱民生,为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这正是儒家人生观
1
的体现。学生如能够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去解读就会明白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又如欣赏爵士乐的教学环节(广东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学生先了解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历史和美国黑人拉格泰姆、蓝调等音乐中的特点就会明白爵士乐是美国黑人音乐结合欧洲传统音乐相互交融创新的产物。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养”分
徐沛东先生说:“培养之“养”,重在教育氛围、教育环境,学校如果充满艺术的气息,这个良好的氛围也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1.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音乐技能。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音乐第二课堂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切实的意义。在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审美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例如厦门一中在每周一次的课间音乐广场活动,学生吹拉弹唱舞都搬上了广场大舞台。这项活动极大的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同音乐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在诸如合唱团、器乐社团、音乐广场、歌剧社团等等第二课堂活动中提升了音乐素养、拓展了音乐的创造力,在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繁荣的局面。这种主体与客体互为依存的第二课堂氛围为学生音乐学习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
2.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相互配合、互通长短;在磨合中锤炼坚强的毅力;在相互沟通中树立善解人意的品行;在活动中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3.利用家庭教育功能拓展第二课堂的广度。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家庭的教育作用不能忽视。学生才能的成长非一蹴而就,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需要独自静心的复习、提升、思考、消化。家校相互配合的教育环境有利于这些目标的达成。良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