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倘若要从全局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则必然要保证给予小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一些小学生被看作为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也缺少活力,自身的学习能力、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低,自律性与自觉意识都比较差。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许多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所有的问题学生,把握这些学生的特性,用情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心智成长。行知先生认为,教书育人与种植花草有相同的道理,要根据花草树木各自的特点施以肥料进行培育。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改变、自我成长。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1理论综述
1.1小学“问题学生”的概念界定
“问题学生”在教育界是一个被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使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群体。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呢?
目前,对大多数人来说,“问题学生”这一词语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一提起这词儿就会感到头疼,尤其是班里有“问题学生”的老师。但对“问题学生”如何界定,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说法简洁明了的概念来说明“。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试图概括出一个问题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认为华东师大学桂生教授认为,问题学生指的是一些不服从老师管教的学生,而科教
. . . .
. . . .
研究所的王晓春老师则补充到:品性、学习态度与心理方面某一个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倪高武教授则认为具备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斗殴、不交作业等的才是问题学生,还包括缺乏学习热情、不尊敬师长的学生。凌生老师则指出,在某个人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当中,因为学习能力较差所导致的性格与思维方法、意志力、自制力等能力表现不符合正常状态的学生。关文信教授也表示附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指出问题学生是具备学习与个人思想品行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个人素质较差,常常做不符合自身年龄阶段的错事,损害公众利益。
基于以上对“问题学生”的各种定义和观点,本论文中所指的“问题学生”是指指与同年级或同年龄的学生相比,此类学生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父母、社会环境与学校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与品行表现上都较差,要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首先体现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
1.2小学“问题学生”的类型及主要表现 1、学习问题型
这一类问题学生,通常是指在学习方面表现较差,需要师长帮助辅导的学生。其表现为基础弱、成绩差、学习跟不上同龄人。小学这一小学段,从课程门类来说,是三个学段中开设科目最多的学段:从课程难度来说,相比小学的课程难度有了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好多学生感觉上了小学以后,特别是到了初二以后,学习负担比以前重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更胜。慢慢地,这些学生不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跟上教学任务。这类学生开始被其他学生甩开,他们不能够理解教学容,专心程度不够,作业无法独立完成,于是就幵始抄作业甚至不交作业,
. . . .
. . . .
慢慢的这类学生便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幵始厌学。他们幵始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2、纪律散漫型
问题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便是自由散漫类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这一类学生占比最多,他们往往比较聪明,有的学习成绩不错、品德也不错,但由于年纪尚小,自我约束力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意识淡薄。上课往往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做小动作、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老师在课上经常提醒强调,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问题又重新出现。这一类型的中高年级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不专心听课,有些互相说话,甚至做出搞怪的动作中断老师讲课,对于学校和班里的规章制定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易和老师发生冲突,集体意识淡薄,对集体的消极影响较大。
3、品德缺失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高年级品德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为恃强凌弱、打架斗殴等,有的故意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违规违纪等。这一类学生往往成绩落后,他们虽然只是少数派,但却有较大的杀伤力与破坏力,是教师要格外重视的群体。低中年级品德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自私、享乐、“自我中心”等思想严重。现如今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口的口子。家长过分的溺爱导致他们乐于享受、怕吃苦、逃避劳动、自私等问题突出。
4、意志薄弱型
. . . .
. . . .
“意志”一词的涵是,在实现目的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行动的反馈,这是人按照主观意识进行自我支配调节的心理状态。要实现意志,往往经历决定与执行阶段,也就是将个人愿望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意志的强弱便通过能否坚定执行计划来体现。个人需要主观与客观层面都克服种种难题。倘若遇到一点障碍便放弃计划,那么意志力显然是不够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个人自觉意识以及自律意识上。当然,这对很多问题学生而言都非常困难,他们缺乏自制能力,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行为通常缺乏计划性。在受到外界正刺激时,往往会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但常常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松懈下来,他们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易受外界环境或诱惑的影响,即使知道某些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仍然会去做。
5、心理缺陷型
此类问题学生大多受小时候的影响较重,尤其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最深。他们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更强烈的自尊心,更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尊重。主要表现为自卑、忧郁、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欧拉岛曾经说过,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安全感的学生通常有高情商,情绪起伏不大,性格也较为坚强,在面对困难时不会束手无措,可以建议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师长同学建立良好的情感连结,自主解决所遇到的许多问题。而安全感缺乏的学生常常情绪起伏很大,性格孤僻乖戾,遇到事情常常选择逃避。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缺失安全感,就会找不到自己的真实位置和处境,缺乏归属感,感觉自己孤单寂寞,对爱有种极高的渴望。这类学生往往与同学相处困难,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以至于成绩下降、厌学甚至辍学。
6、网络成瘾型
. . . .
. . . .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变化给了学生们接触外界、寻求知识的新途径,使得学生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提升了自身的眼界与素质。但是,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许多弊病,给学生们产生了不良影响。
例如: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小学阶段的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互联网上参差不齐的信息给学生的三观建立产生了极大影响,会对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一些小学生做出返纪的行为。
2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解析 2.1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外因 2.1.1家庭教育的缺失 1、不良的家庭氛围因素
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规,他们往往向自己的家人习得自身的行为式。家庭坏境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大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个性行为都会反映到学生身上,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往往会主动模仿自己的父母。徐勇、鲁静指出,家庭氛围与学生的行为有直接影响,家庭矛盾的发生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
2、“缺损的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家庭,即没有父亲、母亲任意一方在身边的家庭。经研究发现,联合家庭里孩子的行为问题较少,核心家庭中等,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这些家庭里的孩子得不到充足的爱,便会感到孤单、焦虑与不安全感,进一步导致行为产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