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最新 考纲 大气受热过程。 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2.考纲 解读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3.学会阅读、分析和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和等压面分布图,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微专题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思 维 导 图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

层次 主要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约0.6℃ 原因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强烈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对流层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平流层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2、CH4、O3等→全球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排放增多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气温升高

考向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3

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考向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2010·天津文综)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4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微专题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5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最新考纲大气受热过程。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地面的保温作用。2.考纲解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3.学会阅读、分析和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和等压面分布图,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微专题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思维导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b8e20jrr58u602x74s2b61z97l7x017k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