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测试Word版包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时间:7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共 30 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社会背景是 A.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 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 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3.《庄子?天道篇》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 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记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 则凶。”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4.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 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 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 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 5.《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6.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子告父母,: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亲属相为容隐 出处 汉《仁年律令告律》 《唐律疏议斗论律》 《大明律》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7.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 合漫画主旨的是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 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 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1

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9.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0.如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

A.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B.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 C.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1.汉代有位思想家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 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 三纲,可求于天。”此思想家提出上述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提出三纲五常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加强君权 D.加强中央集权 1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中说:“整个汉时乃至于历代所 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 所起的作用。”从上述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真正实现 B.儒家学派的实际作用就是它的象征意义 C.历代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对儒术并不重视 D.汉代以后独尊儒术为实,儒法结合是虚 1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①处填写正确的是 A.“反省内心”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14.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 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 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 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 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 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A.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C.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B.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D.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15.尽管程朱理学在其初始阶段连遭厄运,屡被排斥,但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理学的价值愈来愈 被封建专制主义者所认识和采纳,逐渐受到尊崇,直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哲学。理学几经坎坷终能实现 正统的原因是

A.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首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 C.“君权神授”思想符合民众需要 D.顺应了社会转型对文化的内在需要 1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 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这表明魏晋玄学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B.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17.古代一大儒与弟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 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一段对话的大意是,人的成长需要做到 A.克己复礼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知行合一 18.朱熹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为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 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朱熹此语的主要目的是 A.复兴分封制和宗法制 B.重建儒家信仰以实现政治清明 C.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 D.倡导建立书院以推进学术自由 19.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 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C.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20.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1.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 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 据此可知

A.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 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 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

22.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23.下图是江西吉安为纪念一位明代思想家按原貌复建的书院一隅,中有一联,据对联内容判断,下列 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C.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

D.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4.下列所提到的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 的是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梁山好汉“替天行道” 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 25.李贽在评价《藏书》时说:“盖我此书,此乃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漫然 也……凿凿皆治平之事与用人之方。”这表明《藏书》 A.成为科举应试的官方教科书 B.因离经叛道在民间广为流传

C.思想仍属于儒学体系的范畴 D.以讽刺程朱理学为思想主旨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 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反映了 黄宗羲

A.追求个性发展的诉求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 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 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 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28.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 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29.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的说法应见于 A.《读通鉴论》 B.《明夷待访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焚书》 30.王夫之 71 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他,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拒不接见,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 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表明王夫之 A.严格自律,注重名节 B.坚定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学说得到清政府尊重 D.对政治腐败深恶痛绝 二、材料分析题(共 55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 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 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 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 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下面图片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材料一中,“仁”在孔子思想中有何地位?在孔子看来,“礼”是指什么?(2 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3 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托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3 分)

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 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 分)

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 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 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 王臧(郎中令)等,而免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 附武安。”《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 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 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 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

——《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

——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 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 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 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 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 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 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 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 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2 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3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 四有何价值?(4 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2 分)

33.阅读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 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 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测试Word版包含答案

历史第一单元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孔子主张“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社会背景是A.封建制度逐步发展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社会动荡矛盾尖锐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8291msug85bn78arf2570pk9t7uz00b4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