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矿区中学 李雪燕
一、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分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经济不同特点,概括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商业与城市作为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难点:宋代前后“市”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用)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3.15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设立这样的节日? 设问:同学们“商人”、“商业”两词是怎么来的吗?是不是商人都是“无商不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提问: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意图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学生阅读课本,按历史时期整理商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按时代分期整理历史知识及提炼、概括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思考: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远古时代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业活动主体:商人 2、商周:初步发展;骨贝和铜贝流通 交易媒介:货币 3、春秋战国: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商业运输:交通 4、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商业活动场所:市场、城市 …… 5、唐代:水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 第 1 页
6、宋元:海外贸易发达;最早的纸币交子 7、明清: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普遍使用金银 讲授新课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从商人、学生观看多媒体跟随货币、交通、市场和城市几个教师讲解思考相关问方面,用启发、问答形式讲解题。 相关知识。 多媒体呈现: 商人、商业的起源: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提问:我国古代都有哪些著名的商人? 介绍大商人范蠡等的事迹。 多媒体呈现明清十大商帮,从中概括出商帮的概念。介绍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商业道德。 多媒体呈现:各个时期货币图片。 引导归纳货币发展的规律。 多媒体呈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地图,介绍对外贸易通道。与学生问答古代国内重要交通路线(隋朝大运河等)。 学生阅读、了解商人商业的由来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大商人的事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了解商人、商业的由来。 了解古代的大商人,并从中体会商人的才智、品行与精神。 学生观看图片归了解货币知识,纳货币发展的规律。 感受商业的发展。 学生看多媒体图片,回答问题。 了解古代重要交通路线,理解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 2 页
二 、“市”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呈现:城市的由来 阅读材料,区别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市。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多媒体呈现: 学生阅读材料,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思考回答问题。 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 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最盛”……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提问:分析上述材料,从经营的时间上看, “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让学生理解古今城市的不同。 使学生认识“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变使学生认识“市”化,思考回答问题。 的空间间限制被打破。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殊方。 回答问题。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 王建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 载绮罗 —晚唐 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 什么发展变化? 提问:北宋较之于唐朝,学生在教师启发“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反引导下思考回答问使学生认识“市”的种类变化。 使学生认识“市”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第 3 页
映了什么? 题。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问题: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么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市”的变化。 经营空间:宋代“市”突破空间上的限制。 经营时间:“市”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市的种类:出现了“草市”、夜市、晓市等。 政府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 (二)城市职能的变化 史料一: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 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史料二: 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繁荣外,扬州也曾“雄富冠天下”…… 史料三:清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说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 名镇汉口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根据材料回答城市职能有什么变化? 情境辨史: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城市职能的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回通过练习巩固所第 4 页
找出下列材料不符合史实的答问题。 地方。 唐贞观年间,商人子弟李浩和他的好友张然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他们住进了会馆,白天在那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结果高中头榜状元,荣归家乡…… 小结本课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讲内容,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并以此作为本课小结。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本课内容,并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学知识。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第 5 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