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九、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目的】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用物准备】

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1制成药饼

②其他 0.5%-1%碘伏,棉签,大胶布 【操作方法】 1.施术前准备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①部位: 0.5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3.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4.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5.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6.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8.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9.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0.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灵武市中医医院儿科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用物准备】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b5fi876so2xzhu2kzn0175lm26knl009x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