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关资料
1.原创课件:另见。 2.原创微视频:另见。
微视频使用建议:微视频课文朗读,可以用在起始阶段,初步感知文本环节中,亦可以用在总结阶段,教师可视教学需要自行安排。 3.提供文本拓展类资料:
①
苏轼《水调歌头》的用典美
王向辉
初中语文材第五册选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研究其中所用典放,可以拓宽这首词的内容,加深理解其美学内涵。苏的词意境宽,想落天外,妙笔生花。其中化用典故,自然如己出,化用他诗意境,借它山之石攻玉。于己之购浮然天成,堪称造化之美。古人写文作诗善于用典,有人说无典不成诗。但用典数果不尽相同,有的用的生硬,造成了诗句的涩难懂,有的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掉书袋,与已诗中并不适用。这样的问题甚至一些大家也难以避免。如李贺、李商隐的一些诗句中就明晦涩难懂。也有用典出色的,如李白,社甫就各具所长。而苏轼用典的长处是极为自然,且不着痕迹,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调歌头》一词集中地表现了苏词的这一特点。它借助典故开拓意境,虚实相生,超越有限,让人领会到无穷的言外之意。作者通过人对月的发问表现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和处世态度,小序是写词的缘由。上片写人望月。起句因大醉一同再问,出语不凡。为全词定了感情基调。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作者借屈子《天间》中“天何所音?十ニ場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意境,破空而来,气勢博大,并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背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间之”的诗句。写出词人的形象。屈子问天,李白邀月,表现出他们合运和个性的不同,屈子忧愤,李白飘逸。但都足以说明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苦 而苏轼当时的心情与他们是相通的。形象上则更接近屈子的忧不平。作者当时父母,要子都已去世,亲人中唯有弟弟子由了,在月圆之时,兄弟不能聚,这是一忧。小序说“兼怀子由”,看来这首词还有更深层的含义。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政治斗争的旋满,熙宁七年调密州,表面上出于自愿,但其实还是被冷遇,这是二忧,因此小序中“大”正是“借酒消愁更”的心态的外化。他爱望皎洁的圆月,把酒相间,你是什么时候挂在天上的,又我动过古今多少人的心弦,引起过多少人的遐想,寄托过多少人的思念呢?屈子李白,被家国之图一生,而苏轼的一生都盼君臣团圆。对屈李诗境诗句的化用自然向然地对词的内进行了补充,既事富了调的思想内容,营造了词的宽阔的意境,更为全词莫定了感情基调。它超越了时间的樊篱思接千载,跨越了空间距离视通万里,接通了与古 人前人情感脉络。“不知天上宫,今昔是何年”这句用了唐代书的传奇《周秦行记》中的典故。有一个托名牛僧儒的人,路过一地,天色已晚,就借宿。谁想当晚遇到了美人王昭君、杨贵妃等,她们起舞,饮酒作诗,牛僧孺也即兴作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个故事,就把词的意境推到了一个新的瑰丽多彩的背景中去了。当时作者被贬做密州太守,所以词人把对自己命运多舛的不平与典中美人绵不尽的哀愁照应起来,把自己内心的惆怅,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朝政的关注和对皇上的关心融合
2
起来,使词句的情感合量浓重、内容饱满。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是神仙住的地方,据宋传奇《大业拾遗妃》中记载:乾佑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笑曰:“可随我观之”,俄面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高处不胜寒”又暗含了郑处海的《明皇杂录)中的典故。中秋之夜,方士叶敬能意明皇游月宮。临行之时,叶明皇穿皮衣。至月宫,果真冷得难以支持。“我欲乘风归去”,这里“乘风”在《列子?黄帝》中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记载。词人把飞人天宮。叫做“归去”,就很容易让人想到肉潜的《归去来辞》。当年肉县令把归隐田园作为官场失意的归宿,那么由此看来苏轼便把“归去”当做是他心中的归宿了。可是词人在些禁受了情感的大波动,“唯恐”说明未必可行。笔势曲折,跌宕多姿。苏轼一生儒家思想是主旋律,但也“訛好通”,中年之后又想“板依佛僧”,所以释道在解释人生上的冲突造成了苏其的思想矛盾。入世还是出世,进取还是归,块择不断,常常痛苦地常绕在心头。这几句写了月宮的高丽、高寒。又含蓄地写出自己既向往天上生活,又心存疑虑的开盾心理。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此句“就本意说固高妙,就高意说亦极蕴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又回到人月对望的形象中去,顾影自怜,自珍自重,表现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选择了人世。这句是从李白的《月下独的》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句脱出与第一句中李白的典呼应,首尾圆通,文脉流畅。上片情感可调大起大落,先是“我欲”进而“又器”接着”何似”,从幻想御风飞天,想到月官的高赛难,经过比较,最后还是选定在人间好。以理释情,用理智和倌念把伤感化开表现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情与景“不隔”,眼前景与典中景融合,意境幽远,形象饱满,让人联想丰富。正如《沧浪诗话》所说“其妙处莹激玲现,不可凄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片写月照人。起句三个动词的主语都是月光,写出了月光的变化,同时也就把时间和空间接变化结合在一起。“无眠”写自己,也写与自己有共同道遇的人,说明人世间令人伤悲的事太多,天上和人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上片“我欲乘风归去”做注脚。接着词人设问,月对人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别离时独自圆满而加重人们的相思呢?这几句承上片优愤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里又是一个情感的大波折,亲人团圆不能强求,君臣相聚也不能自己一相情愿。天上人间都处于不停的变化运动中,处于交替的转换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终古无法克服的矛盾,这是一种无奈的情绪,是用事理来解说自己郁愤与不平,词人俯仰古今,推论自然,观照人事,把心中的遗恨用旷达的词句化出,表现了词人的音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蝉娟,指形态美好的样子,在此指代明月。共蝉娟就是共明月,南朝谢庄有《月)云“隔千里兮共明月”,这里化用了这个典故,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共娟”打通空间的阻隔。让我们将无限的千里相思之情共同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上吧。全词以人和月的关系开始,以月和人的关系结東,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人们历来推崇备至。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生”。这个评价中肯。这首词仿佛是人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字宙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有理趣,有情趣。词中把古人之文,古人之诗,古人之事信手括来,如同己出,不痕迹。化用的诗句与自己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澤然一体。意境深远,引人联想,忧愤之气,而以旷达出,感情鉄宕,于大起大落中见对人间的恋之意和乐观情怀。用典不着痕迹,给词中平添了浪浸的色彩,豪迈的气势,團长的诗意,由此观之,苏轼确为用典之高手。 ②
感受诗人复杂的心理矛盾品读诗歌跌宕的情感变化——李白《行路难》(其一)赏析
2
王冠颖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都望得到君主的重用,施展自已的泡负。天宝元年(742),李白受举春被唐玄亲召入长安,供奉輸林,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宫中文书。他满腔热忧,一心要有所作为,但玄亲后期的朝政已被李林甫集团所把持,贤能之臣多遭排挤和打击。李白也因受到言名诋毁而于天宝三年被迫赐金还多。李白在离京前,朋友设宴热情之款待之时,面对悲恨交集李白写下了这首《行路难》(其一)如何去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首诗歌呢,就需要我们以感受诗人复杂的心理矛盾,品读诗歌跌宕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品读之旅。
我们知道李白很善于用夸张的写作手法,例如:“燕山雪花到大如席,片片吹落轩撤台”(《北风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字成雪”(《将进酒》)。这首诗歌的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金樽”和“玉盘”就采用了夸张的写作要手法,指的是金杯盛的美酒,玉盘装的佳肴。后面的修饰词“斗世十千”、“值万钱”,是用数量词进行的夸张。这里夸张手法的陷 运用目的是形容美酒佳肴的丰盛和珍贵
李白是一位“嗜酒见天真”的诗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当他面个对美酒佳霜时往往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们羊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首杯”、“钟鼓玉不足费,但愿长不愿程”,今天当他面对朋友的如此款待是不是一醉方休呢?
“停杯投不能食,拔剑四顺心茫然”,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镇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据下了。他离开坐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阁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这是李白今天的表现。这句诗化用了南朝鲍照的,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碟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体息。……”中的诗句。联系背景我们不能理解,对于有如此远大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李白来说,他此时的心境是非常的苦闷和抑郁。
接下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表面上看是景物描写,其实在这里诗人以渡黄河和登太行象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着路途中遇到的艰险和困难,诗人是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这两句诗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此时诗人的心境是悲愤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星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拨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当李白在人生最低谷,心境处于悲愤的时候,写到了“闲来垂的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通过两个典故联想到太公望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吕尚号飞熊,生于东海,周文王立他为师。诗人在另一首诗歌中同样提到过子方,《钱征君少阳》“秉烛须饮,投于也未迟,如途滑川,就可帝主师。“在李白的诗歌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子牙,也就说明了姜子牙这样的 帝王之师在李白的心目中地位是很高的。第二个典故提到的是伊尹,曾被商汤重用为张相,轴佐四位君王。据说伊争在被重用之前曾做梦“乘舟绕日月而过”,因此得以典故。诗人在心范燃之际想到了在政治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有所作为的两位历史人物,表明自己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代圣贤一样被统治着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功业。此时此刻李白借昌尚、伊尹得到重用的故事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阅趋向开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两个重叠而出的难字,一个突兀而现的岐字,使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再一次感受到了人生道理的艰难。当他望前程时,只觉得前路崎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此时诗人由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处境,感叹世路艰难,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陷入仿徨之中。
2
2024-2024年部编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诗词三首 》相关资料:拓展文本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