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能源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选择。面对低价化石能源、政策不确定风险加大、投资增长趋缓等严峻考验,如何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难题。
1月11日至1月13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第九次全体大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政策,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目标。
正如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副理事长周杰在《国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报告》中所呼吁:“能源转型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各国政府应对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绿色转型之源:发展趋势推动
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有179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规划目标,57个国家提出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可再生能源属“朝阳产业”,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依然很低,发展还不充分。全球能源消费曾经有十年保持年均1.7%的增速,这一期间可再生能源同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在总量中的实际占比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能源低碳转型之路、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40年全球GDP总值将增加一倍,能源需求增长1/3,人口总量将达到92亿。能源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挥的基础作用将更加重要,发达国家能源需求总量逐步平稳,发展中国家将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非可再生能源补贴普遍削减,
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并导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大幅度下降。2017年,美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仅1%,印度降低了20%,日本降低了16%,德国降低26%,而我国则保持了30%的增速,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为数不多的亮点。
众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但是各国资源禀赋、经济结构、政策体系、市场环境、行业发展千差万别,可再生能源应结合国情,以合理布局为前提,提升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用能成本。
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安全稳定。可再生能源合作不仅包括技术合作,还包括资本、机制、标准等全方位合作。这些合作有利于产业链在全球的高效配置,降低成本,加快商业化进程,利于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建立绿色、低碳、高效的全球能源体系。
同时,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预计到2050年前将创造多达2800万个就业机会,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德国等国家的绿色转型战略已逐渐成形,并在解决能源安全、打造绿色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绿色转型的后来者,需要审慎地认识与思考他国转型背后的经验与教训,把握节奏形成多种“能源组合”,平稳过渡绿色发展,并应稳妥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优化发展规模和结构,提升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减轻公众的消费负担。
绿色转型之困:发展不平衡
绿色转型轨迹并非如出一辙,不同国家都依据本国自身情况调整能源结构的力度、方式都不相同。
美国是较早通过税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税收体系,贯穿研发、投资、生产和交易等各个环节。特别是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税收抵免政策在推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可称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的代表,开始是以固定电价和保障收购为核心,激发投资热情。从2017年开始,该国全面铺开以“市场电价+固定溢价补贴”为核心的竞争上网模式,要求新建可再生能源进入电力市场,与传统电源同台竞争,通过竞争决定市场价值之外的溢价补贴。
英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可分为“可再生能源配置额+绿证”和“差价合约”两个阶段。前者与美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类似,满足条件的向监管机构申报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获得对应数量的绿证。低碳能源差价合约阶段则与德国的竞价政策类似。
日本政策借鉴了欧洲的发展模式,从固定电价转变为“市场电价+固定溢价补贴”的竞价模式,进而推动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大力推进“氢能社会”,希望加快实现氢能在电力、家庭、工业甚至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进而保障能源供应体系安全。
当谈可再生能源时,我们很容易忽略,世界上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根本无法获得能源,能源供应不可靠或价格昂贵使数亿人用能可望
全球能源格局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能源转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